本网讯记者(李时雨赵伟)近期采访了国家执业医师、主任医师、高级药剂师、全科医生退役军人王振磊,请他谈谈老百姓特别关心的鸡内金的一些问题。 他说“鸡内金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即是传统中药,也常作为食材用于饮食”。“在中医理论和传统实从中医理论来看,鸡内金是一味临床常用的消食药,其功效核心围绕“脾胃”展开,对脾脏的调节作用明确且显著;而对肺的影响,更多是通过“脾与肺的生理关联”间接实现,并非直接入肺经发挥作用。以下从中医角度具体分析:
一、鸡内金对脾的调节作用(核心功效)
中医认为,鸡内金性味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其核心作用是“消食化积、健脾开胃”,是调理脾失健运的重要药材。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消化吸收食物并输布营养),若脾失健运,会出现食积不化、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泻下不消化食物等问题。
鸡内金的“调脾”作用体现在:
1. 消食化积,助脾运化:鸡内金擅长化解各种食积,无论肉食积滞(如吃多了肉类、油腻食物)、面食积滞(如过量主食),还是小儿乳积(奶食不化),都能通过增强脾胃的腐熟(消化)功能,将积滞的食物化解,减轻脾的负担,让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正常。
2. 健脾开胃,促脾升清:长期食积会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虚食少”。鸡内金不仅能消积,还能“健脾”,通过改善脾胃的消化功能,间接提振食欲(“开胃”),让脾能正常升发清阳(将营养物质向上输送到全身),缓解因脾虚导致的乏力、消瘦等问题。
二、鸡内金对肺的间接调节作用
中医认为“脾为肺之母”(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脾的运化功能直接影响肺的功能:脾能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肺气”和“肺津”,滋养肺脏;若脾虚,肺失所养,可能出现气短、乏力、易感冒(肺气不足)或咳嗽痰多(脾虚生湿,湿聚为痰,上犯于肺)。
鸡内金虽不入肺经,但其通过强健脾胃,能间接帮助肺:
- 脾运化正常,气血生化充足,肺气得以充养,可改善因脾虚导致的“肺气不足”(如气短、自汗);
- 脾健则湿邪不生,减少“痰湿犯肺”的可能,对痰湿型咳嗽(痰多、色白、易咳出)有辅助调理作用。
三、食用鸡内金的主要好处(中医视角)
除上述对脾的直接调节、对肺的间接益处外,鸡内金还有以下核心价值:
1. 化解顽积,通利肠道:对于长期消化不良、食积成“疳”(如小儿疳积,表现为消瘦、腹胀、头发枯黄),或成人习惯性便秘(因食积阻滞肠道),鸡内金能“消积化滞”,通利肠道,改善症状。
2. 涩精止遗,固摄下焦:鸡内金归膀胱经,能“固涩”,可调理因脾肾两虚导致的“遗精”“遗尿”(如小儿尿床、成人夜尿多),通过健脾固肾,增强对二便、精液的控制能力。
3. 化坚消石,通淋排石:传统认为鸡内金能“化坚消石”,对于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胆结石,在配伍其他药物(如金钱草、海金沙)时,可辅助化解结石,促进排出(现代研究也发现其含胃激素等成分,可能增强胃肠蠕动,间接利于结石排出)。
四、注意事项
1. 适用人群:适合脾胃虚弱、食积不化、消化不良者;痰湿体质(痰多、腹胀、大便黏腻)、有结石问题者也可辅助使用。
2. 禁忌:鸡内金以“消”为主,无食积者不宜长期服用,以免损伤脾胃正气;孕妇慎用(传统认为其可能促进胃肠蠕动,需遵医嘱)。
3. 用法:常研末冲服(药效更易发挥),每次1-3克,温水送服;也可入汤剂(与其他药材同煎)或煮粥、炖汤时加入(如与山药、小米同煮,增强健脾效果)。
总之,鸡内金的核心价值在于“健脾胃、消积滞”,对脾脏的调节是其根本,对肺的益处源于“脾肺相生”的关系。日常食用需结合自身情况,以“消积不损正”为原则,尤其适合脾胃功能薄弱、易食积者短期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