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七吕其明》的解读与赏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6日
(一)
1. 马学林这十首同名诗词,在2025年8月16日如十道彩虹般同时升起,聚焦于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这些作品在严格的格律要求之下,如同十座庄严而各异的纪念碑——七律三首、五律三首、词作四首,全部采用不同韵部,却冠以同一题目。如此匠心独运的结构,使得对吕其明的赞颂恰如一部恢弘交响乐,在文字的殿堂中奏响了多声部的壮丽和鸣。
2. 在建党百年荣光时刻,中共中央首次颁授的“七一勋章”如星辰闪耀于民族记忆的天幕。马学林先生以诗人炽热的赤诚,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十首同名诗词,将深情与敬意悉数倾注于勋章获得者、人民音乐家吕其明先生。这一组诗词以“赞歌”为名,既是向《红旗颂》那激荡灵魂旋律的崇高致敬,更是对一位九旬老人以音符镌刻信仰、以生命融入时代洪流的精神礼赞。
(二)
1. “赤子琴心九秩年”,开篇七律即用最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吕其明贯穿一生的赤子精神。“烽火淬烧怀壮志,沧桑雕琢妙文笺”——诗句如刻刀,深刻记录了吕其明十四岁投身新四军文工团,在民族存亡的烽火中淬炼信仰,在历史沧桑巨变中雕琢艺术的非凡历程。这份在战火中萌发、在岁月里深植的赤子之心,成为他艺术生命最坚硬的磐石。无论是七律中“百载征程融管响”的磅礴交响,还是五律中“融血赤诚脉,风琴信仰弦”的深情告白,皆在反复咏叹:那流淌在吕其明血脉中的忠诚,早已与其笔下的音符、管弦的震颤融为一体,成为时代精神最为纯粹而坚韧的结晶。
2. 吕其明音乐的力量,远不止于音符的悦耳,其核心是信仰燃烧所迸发的光热。“信仰燃烧若海洋”(七律其三)这一句,以浩瀚海洋为喻,将无形信仰化作可感可触的磅礴能量,其燎原之势直抵人心。在《临江仙》中,“信仰为魂凝浩气,音符星火燃原”,诗人敏锐捕捉到吕其明音乐创作的本质驱动:信仰如魂,赋予音符以生命,使其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唤醒千万人心中的共鸣与力量。“无声处有巨雷喧”(《临江仙》)这一词眼,则揭示了吕其明艺术最具穿透力的特质——在看似静默的表象之下,蕴藏着信仰惊雷般的轰鸣,那是《红旗颂》中庄重升腾的旋律,亦是《红旗谱》里深沉厚重的历史回响,于无声处震撼着民族魂灵。
(三)
1. 马学林诗词的精妙,在于他深刻理解吕其明音乐与百年党史、民族命运的血肉相连。“十旬功业融交响,一曲清泉润大千”(七律其一),将党的百年伟业喻为一部壮阔交响,而吕其明的创作恰似其中润泽万物的清澈泉流。“烽烟淬就黄钟律”(七律其二)则点明烽火硝烟正是锻造吕其明黄钟大吕般庄严旋律的熔炉,“百载赤诚融血脉”(七律其三)更直言其赤诚已融入民族血脉。词作《翻香令》中“金星光带映穹苍,九旬烈火焰烧祥”,将“七一勋章”的金星绶带与革命星火相连,映照出吕其明九十载生命历程,正是革命精神熊熊燃烧、化作祥瑞旋律的光辉写照——个体艺术生命由此与宏大历史叙事共振共鸣。
2. 吕其明音乐美学中“无声胜有声”的至高境界,在马学林笔下获得精妙传神的表达。“红旗漫卷无声处”(七律其一)堪称点睛之笔,既指《红旗颂》旋律中那令人屏息的庄严时刻,更隐喻信仰力量无需喧嚣便足以撼动乾坤。“无声知润雨”(五律其四)以润物无声的春雨为喻,赞颂吕其明音乐对时代人心的滋养,如细雨般深入而持久。“静音处,惊雷响”(《翻香令》)则再次强化了这种艺术辩证法——最深沉的惊雷往往孕育于最宏大的静默之中,这是吕其明音乐撼人心魄的奥秘,也是其人格魅力内蕴深厚的力量。“时代高音响未央”(七律其三)最终昭示,这源于静默深处的信仰惊雷与艺术强音,必将穿越时空,在时代的苍穹下永恒回荡。
(四)
1. 马学林这十首诗词,是献给吕其明个人的瑰丽花环,更是献给所有“七一勋章”获得者的不朽颂歌。当“勋光灿烂谱新篇”(七律其一)的光芒映照在“九秩峥嵘岁月基”(七律其二)的苍劲面容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艺术家用生命谱写忠诚的极致。“荣光熠熠照新年”(《山花子》)——勋章的光芒不仅照亮过往功勋,更指引着未来的航程。
2. 马学林的笔端流淌着对音乐元素的精妙捕捉与转化。他深谙吕其明音乐艺术之精髓,在诗词中编织出一张由“宫商徵羽”等古老乐理术语构成的密网。如“百载征程融管响”、“融血赤诚脉,宫商信仰祥”、“徵羽动心弦”等句,将抽象的乐音具象为承载信仰的血脉,使无形之乐化作了可触可感的赤诚精神。尤其“无声处有巨雷喧”与“静音处,惊雷响”的反复咏叹,堪称对《红旗颂》中那个震撼灵魂的休止符最精妙的文字翻译——那无声的刹那并非空白,而是信仰力量在静默中的磅礴蓄势,是惊雷炸响前的伟大屏息。
(五)
1. 马学林这组诗词宛如一部微缩的编年史,以精炼意象勾勒出吕其明从烽火少年到音乐大师的壮阔人生图景。“烽火淬烧怀壮志”与“烽烟淬就黄钟律”,以淬炼金属的意象,映照出他童年在新四军抗战剧团中,于硝烟弥漫的艰苦环境里磨砺艺术与信仰的非凡起点。而“九秩峥嵘岁月基”、“荣光耄耋美勋章”则深情回望他穿越近一个世纪风雨的漫长跋涉。其艺术成就被凝练为“一曲清泉润大千”、“一音飞四海”这般清澈而宏大的意象,喻示《红旗颂》等经典作品如润泽万物的清泉,流淌过共和国辽阔的土地,滋养了亿万心灵。
2. 马学林贯穿所有诗作的核心,是吕其明音乐创作与红色信仰之间那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结。马学林敏锐地揭示出:吕其明音乐的灵魂深处,始终跃动着信仰的火焰。“信仰燃烧若海洋”、“信仰为魂凝浩气”,其音乐不只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信仰之火的剧烈燃烧与浩气的凝结。他“以音符为武器”,谱就的乐章成为精神战场上催征的战鼓。于是“十旬功业融交响”与“百载赤诚融血脉”,将个人艺术生命完全融入党的百年征程与民族血脉之中,其音符遂化为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坐标。当“红旗谱就震云天”,那旗帜飘扬的壮丽意象,已然升华为崇高信仰在音乐苍穹中的永恒招展。
(六)
马学林这组同名多体的诗词创作本身,即构成一次极具勇气的艺术实验。他以文字为音符,对同一主题进行体裁变奏——七律的庄严典雅、五律的精悍凝练、各词牌的摇曳多姿,如同一支乐队中不同乐器的和鸣。在“勋绶映红天”、“勋绶映朝阳”、“勋绶映云旌”的相似起笔中,他巧妙地变换韵脚与意象,如同在恒定主题上编织出变幻的装饰音。这种多声部的文学交响,正是对吕其明交响思维最崇高的致敬方式。诗词于约束中创造自由的努力,亦暗合了吕其明在音乐形式中倾注信仰与激情的毕生追求。
2. 马学林的十首作品,是文字对音乐灵魂的深情触摸与精神共振。他以多种古典诗体的精心编织,摹写出吕其明音乐中那如火的信仰、如海的襟怀与如雷的沉默。当“山河交响彻,时代乐章镌”的强音落下,我们恍然彻悟:吕其明用音符浇筑的红色丰碑,早已超越听觉艺术本身,化为民族精神苍穹中永恒的星辰。
(七)
1. 马学林这些诗篇是文学与音乐在信仰高度上的相遇相知。它们以铿锵的格律、丰沛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为吕其明用音符铸就的精神丰碑,镌刻下庄严的文学铭文。当“山河交响彻,时代乐章镌”(《临江仙》)的壮丽画卷在我们心中展开,吕其明及其所代表的勋章获得者们,早已将个体生命融入党的伟大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壮阔交响。马学林的诗词,正是这恢弘乐章中一段深情而永恒的回响——赤诚如血,信仰如歌,在无声处,惊雷永存,召唤着无数后继者沿着先辈足迹,继续谱写新时代气壮山河的崭新乐章。
2. 马学林这些诗词以文字为基,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圣殿——它无声地诉说着:真正的艺术终将挣脱形式的束缚,而唯有当个体生命将自身毫无保留地汇入人类崇高事业的无尽洪流,其创造的光芒才能如勋章般在历史长河中恒久闪耀,照亮一代代人精神归途上的漫漫长夜。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