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聊斋志异》既是一部借鬼怪狐仙之形讽喻世情的短篇集,更是对思想、文化与人生哲学的深刻凝练,是洞悉古今人性与社会的一面明镜。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赞誉,《聊斋志异》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同为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影响至深的著述。鉴于《聊斋志异》的古文文体,译文又显得干涩生硬,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笔者在深入研读与思考后,决定对《聊斋志异》部分篇目尝试改写, 推出《读懂聊斋》系列图文故事,力求在保留原文意旨的基础上演绎拓展,提升时代感和适读性,期望能为大家深入了解这部巨著提供帮助。
读懂聊斋·喷水
刘 伟

宋玉叔在京城做官,找了一处偏僻荒芜的旧宅院租住。母亲与两个侍女夜间睡在厅堂里。
一天深夜,母亲与两个侍女都已沉睡。忽然,院子里传来一阵“扑扑”的怪响,就像裁缝喷水熨烫衣物时发出的声响。宋老太太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让侍女去看看是啥情况。侍女非常害怕,不敢贸然出门,蘸了口唾沫,在窗纸上小心翼翼地戳了个小孔,凑近一只眼睛,战战兢兢地向外窥视。
侍女发现,庭院之中有个身形诡异的老婆婆,一圈又一圈地在院子里不停地转。这老婆婆身形矮小,背驼得像一张弓,满头白发乱蓬蓬的,发髻足有两尺多长。她在院子里疾步快走,步态竟如官员上朝时的鹤步。她一边走,还不停地从嘴里喷水,那水如喷泉般源源不断,仿佛永无枯竭。侍女看得心惊胆战,跌跌撞撞地跑去向老太太禀报。宋母听了,也惊恐万分,让两个婢女搀扶着,一同来到窗下,透过窗纸上的小孔向外张望。

院子里的老婆婆还在那里转圈,转到三人近前时,突然对着窗户就是一顿猛喷。窗纸“哧啦”一声瞬间破裂,宋母和两个侍女齐刷刷地倒在了地上。
天蒙蒙亮,家人们聚齐了来给宋母请安,敲了半天门,都没有动静。大家不由紧张起来,急忙撬开房门冲了进去。宋母和两个侍女,都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慌乱之中,有人发现一个侍女胸口还有温度,就赶忙给她喂了水施救。不一会,侍女苏醒了,将夜间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宋玉叔得到禀报,心急如焚地跑了过来。现场惨状让他悲痛欲绝,宋玉叔强忍着泪水,和家人在院子里四处查找。众人从老婆婆消失的地方往下挖掘,挖了三尺多深后,渐渐看到有一些白头发,再继续往下挖,竟挖出了一具尸体。这尸体与侍女说的一模一样,脸肥嘟嘟的,胖得如同活人。宋玉叔愤恨至极,让大家击打。大家稍一动手,老妇人的骨肉就烂了,皮囊里面全是水,散发着刺鼻的恶臭。
宋玉叔确有其人,是清初著名诗人,曾在京城为官。宋玉叔同族中有个侄子叫宋彝秉。宋彝秉平日里游手好闲,时常招摇过市惹是生非。一日,在庙会上,宋彝秉和于七的弟弟于九起了冲突,被于九狠狠暴打了一顿。于七是被招抚的抗清降将,还是明朝时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外孙。宋彝秉见自己不是对手,就向宋玉叔的哥哥求助,请求帮自己报仇雪恨。宋家深知宋彝秉的为人,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宋彝秉恼羞成怒,“罗织罪状”,向清廷举报于七谋反,诬陷宋玉叔与于七暗中勾连。于七被逼无奈,只得二次举兵起义,而宋玉叔也因此入狱三年。
清庭集中精锐部队,全力镇压了于七起义。清军大肆屠杀无辜百姓,十几万人惨遭杀害。在此次事件中,没有看到宋母被害的相关记载,但宋玉叔的大哥因此不幸离世。
宋彝秉“因功”被封了官,还入了旗籍,得到了于七的财产作为赏赐。宋彝秉因一己私怨,掀起了一场十几万人惨遭屠戮的人间灾难,他的“皮囊之下,不就是积蓄多年的坏水吗?”
刘伟,山东邹平人,现居淄博,淄博蒲松龄研究会会员。业余时间热衷于诗歌、散文及小说的创作,同时致力于传统文化故事的挖掘与整理工作。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