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联征偶》2025年第二期 (总第59期)
对王雪森出句“龙潭来水不来水"的浅析 --龙岩 卢如张 龙潭通常是地质的作用,水流侵蚀、溶蚀或冰川活动等形成的,与自然过程密切相关。流水侵蚀(河流或瀑布作用,河床下切,瀑布充蚀。);溶岩作用,溶蚀塌陷、落水洞积水;冰川作用,冰川刨蚀基岩形成洼地(冰斗、冰臼),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潭;构造或火山活动,断裂积水,地壳运动(如断层、裂隙)导致局部凹陷,地下水或雨水汇集形成深潭,火山口湖,少数龙潭可能是古火山口积水形成,但这类情况较为罕见;人为因素,采矿或采石坑,人工开采矿石后的遗留矿坑积水,也可能被称作龙潭。 龙潭有深度较大、水质清澈、文化寓意等典型特征,通常比普通水塘更深,底部可能有泉眼或暗河补给,水质清澈,多由地下水或山溪补给,泥沙较少。因形态深邃莫测,常被赋予神话色彩(如龙居之地)。 出句“龙潭来水不来水",读者首先第一印象就想到了龙与虎、龙与凤、龙与马等生肖事物,就想到龙潭虎穴、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词语,因而为对句找到了创作元素。这个出句是个七字联,属“二二三”式,格律“平平(平)仄(仄)平仄,短短七字联句两次重复“来水”,否定词“不"缀成,朗朗上口,读来顺畅! 由龙潭的成因可得而知,龙潭水有死水与活水之分。死水乃是龙潭常年不流动的水,是雨水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潭,而活水则是深潭源源不断的来水(如溪水、地下水等)注入。水乃生命之源,水利万物,滋润万物。龙潭这个富有传奇神话色彩,颇具魅力壮丽景观,常被划入旅游的景点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驻足观光留影,并为奇观之折服为壮观之惊叹。着眼于龙潭景象种种情景与精神内涵,作者思维敏捷,信手拈来,即兴出句“龙潭来水不来水"。出句可这样来理解,这是一个反问句,龙潭有来水不来水吗?看是平常普通的一个句子,通过反问增强了语气,却一下引起人们的注意,紧绷读者的心弦,调动大众的眼光,且引人入胜,让人们去积极观察思考!龙潭若不来水,就是一潭死水,没有生命力;若有来水,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的活水,有强大的生命力,充满鲜活的力量。理解二,这是一个陈述句,龙潭本有来水,但不来水了,由此引人深思,原先有鲜活的来水,现在却不来水呢!究其原因,可想到当下有些风景名胜区急功近利,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经济,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严重,倒致水源枯竭!进而让读者一遍遍地叩问与深思!字面上看似颇为通俗的一个联句,却蕴藏着深厚的内涵。 联句如一颗石子抛入深潭中,激起层层涟漪与水花。让人如入其境,引发深思,回味无穷! |

此次征对共收到联友337个对句,经筛选第一字符合动物名的对句152句。从中将邀请省外楹联名家评选20句优秀对句。 评选专家 咸丰收: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临沂市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
▲ 即兴出句:
龙潭来水不来水?
——省联会 王雪森出句
★ 优秀对句
凤眼著花未著花。 ——省联会 肖闽森 虎口拔牙将拔牙。 ——龙岩 俞益民 虎帐报安未报安。 ——福州 施云 虎穴蓄风长蓄风。 ——福州 林品晶 马背看花堪看花。 ——泉州 郑进击 鹫岭念经常念经。 ——福州 曾光明 骊海采珠频采珠。 ——尤溪 陈士坛 凤谷落英仍落英。 ——三明 杨珊 凤岭接云连接云。 ——宁德 杨东 虎榜点兵多点兵。 ——周宁 陈清民 马尾造船曾造船。 ——漳州 陈寿宗 鹿洞念书好念书。 ——三明 马玉太 虎口拔须敢拔须。 ——莆田 方宗和 豹略在胸复在胸。 ——泉州 邱尚坤 蝶谷送香还送香。 ——连江 柳智英 凤眼泛波犹泛波。 ——龙岩 卢如张 燕塞入秋皆入秋。 ——漳州 苏甘玲 牛背读书静读书。 ——霞浦 李继昌 鹭岛涨云又涨云。 ——厦门 周克辛 麟阁赋诗宜赋诗。 ——三明 朱康元 |

▲ 入围对句
虎帐遣谋应遣谋。 ——莆田 黄金明 鹭岛抚琴且抚琴 ——漳州 方粉茶 雀舌溢香真溢香。 ——漳州 陈雨旱 雁塔落鸿频落鸿。 ——福州 廖贞村 燕子感秋谁感秋 ——厦门 趙万胜 鹤岗有山没有山。 ——厦门 余水池 马寺载云还载云! ——厦门 杜跃生 虎穴在山常在山。 ——厦门 刘友全 虎穴避风且避风。 ——厦门 涂联友 凤谷恋花复恋花。 ——尤溪 曾宪才 虎士咏梅岂咏梅。 ——永泰 杨新厚 虎穴探踪再探踪。 ——莆田 吴炳灿 蚁穴衔泥复衔泥。 ——霞浦 陈瑞华 虎谷飞泉正飞泉! ——莆田 李祥霖 虎穴探路敢探路? ——福州 杨永福 龟寿鹤声还鹤声。 ——厦门 洪顺丽 鹿洞读书复读书。 ——泰宁 方秀琴 虎穴走人未走人。 ——武平 谢明安 虎穴过山未过山 ——武平 谢明安 石井望天还望天。 ——大田 林加锦 春景诱人真诱人。 ——武平 黄如萍 虎穴救人准救人。 ——武平 蓝伟文 虎穴救人弗救人? ——武平 蓝伟文 雁塔沁香永沁香。 ——厦门 周克辛 凤阙有巢非有巢。 ——厦门 陈国荣 鹤洞卧云常卧云。 ——漳州 卓主松 蝶岛看山还看山。 ——东山 陈 福 马路过车难过车。 ——东山 陈 福 鳄海启航重启航。 ——东山 陈 福 虎将出山就出山! ——惠安 庄木林 燕子衔泥频衔泥 ——三明 朱康元 马路过街快过街。 ——福州 曾光明 虎石啸天常啸天。 ——大田 林加锦 雁塔撞钟再撞钟! ——省直 谢道文 雁塔仰光虔仰光! ——省直 谢道文 凤竹沁香复沁香。 ——省直 谢道文 凤阙接风且接风。 ——霞浦 张凤平 虎穴脱身难脱身。 ——武平 文发添 虎涧有风没有风。 ——南靖 黄文彬 虎洞胜寒自胜寒。 ——厦门 趙万胜 凤谷纳凉渐纳凉。 ——福鼎 蔡清翠 蝶岛看山还看山。 ——东山 陈福 马路过车难过车。 ——东山 陈福 鳄海启航重启航。 ——东山 陈福 牛背读书苦读书。 ——福鼎 陈宜丁
|
★ 对联赏读
三副歌颂诸葛亮的极品对联,情真意切,对仗工整传千年。
第1副对联
已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此联之妙,在数字入联,既概括了三国天下与诸葛六出祁山的大事,又恰好翻倍对比,六之于三,足见诸葛忠义无双。上联说三分天下已成定局,下联却又说“犹竭人谋”,知天意而偏偏不肯听从天意,正是儒家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虽万千人吾往矣”,一股子忠肝义胆就在这种不服输、与天意相搏的英雄意气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罗曼罗兰有一个名句:“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诸葛亮而言,他早已知道事不可为,可是他却始终想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想着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换言之,此联虽然简单,却生动勾勒出诸葛亮的才能与对蜀汉的忠贞,不但情真意切,而且艺术效果也非常显著。 |
第2副对联:
驻马看江山,早安排八阵雄图,三分鼎祚; 卧龙上霄汉,空景仰宗臣遗像,丞相祠堂。 这是南京驻马庵纪念诸葛亮的对联。当年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诸葛亮因而在南京(即建业)留下了许多足迹。相传诸葛亮与孙权曾经在驻马坡(今清凉山景区内)联辔观览南京形胜。由驻马坡向南,经虎踞关,过龙蟠里,一公里左右就到了驻马庵。1881年,著名文人薛时雨倡议营建武侯祠,又名“诸葛武侯驻马庵”,2011年,驻马庵列入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此联采用自对手法,即八阵雄图对三分鼎祚,宗臣遗像对丞相祠堂。而且此联大量化用古典,如“八阵雄图,三分鼎祚”既是对历史的概括,也化用了杜甫《八阵图》的名句:“名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宗臣遗像”则是用了杜甫《咏怀古迹》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丞相祠堂”则是用了杜甫《蜀相》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上联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独步天下,早在南京驻马坡观看形胜的时候就已经规划好三分天下以及将来对付吴国的八阵图了。下联则说诸葛亮虽死,驻马庵的武侯祠却万古不灭,永远纪念着伟大的诸葛亮。通过古典的丰富含义,对联仅用简洁的文字就写了诸葛亮的一生行迹,尤其以南京的诸葛亮与成都的诸葛亮对比,从而将不被世人熟知的南京驻马庵与被世人熟知的成都武侯祠相提并论,手法极为高明。 |
第3副对联
山围故国,潮打空城,在昔吴宫已禾黍; 隔叶黄鹂,映阶碧草,至今丞相有祠堂。 此联同为南京武侯祠纪念诸葛亮的对联,同样使用自对和用典手法。上联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的名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下联化用了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对联同样使用了对比手法,上联说将南京作为首都的吴国,王宫早已荒芜。(此处也化用了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的句意。)下联却说,诸葛亮在南京却永垂不朽,丞相祠堂依然明显可见。虽然说,下联的文字原本是拿来称赞成都武侯祠的,但是被对联作者移花接木,用来形容南京武侯祠,却是妙不可言。巧妙的蹭热度,无形之中抬高了南京武侯祠的身价和地位。 整个对联通过对比,将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了,即便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却穿透了时光,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
策划/萧闽森 审阅/王雪森
题字/曾光明 统稿/蔡东时廖金堆
编辑/卢如张
福建省楹联学会创作交流专委会
2025.8.16
福建省楹联学会官网
https://www.fujianyingli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