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岩铭赋
向德荣


岁在甲辰,冬深雪厉。雪水河隧道之风,裹挟冻土之凛冽,拂过十三身影,霜发凝寒。昔青藏铁路筑者,铁道兵袁武学诸老兵,偕青海摄影师,重履天路。入雪水河隧道,如叩半世纪前之己;镜探岩壁,忽裂时光之缝。惊见隧道岩壁上,庄严漆书数百字句,虽部分斑驳脱落,然可辨者十四处,逾百字。繁体端凝,笔力刚劲,颇具书功。红黑漆字,幽里微光,若冻土层钻出之火苗,轰然点燃岁月封存之滚烫记忆。

铁笔凝繁,锋芒峭拔;排毫沉实,力透岩骨。五十公分“人定勝天,趕英超美”,黑体如镐,笔笔嵌冻土之挣,是破冰之呐喊,亦追先之企慕。其余则毛笔蘸漆,行楷书就,字约二十公分见方,磅礴如虹——
雪水河海拔三千四百米,呼吸与稀薄博弈。素朴字眼,竟成生存坐标。谁料今日衣食随手可得,当年竟需刻诸岩间?十六“馍”字,藏多少饥肠辘辘之黎明,啃嚼时齿间带血;七道“水”痕,凝多少唇齿干裂之渴望,吞咽时喉底生烟。“空氣”四见,于缺氧寒风中反复描摹,从生存本能之呼号,渐长成咬牙硬扛之坚持,笔锋愈重,似将岩层攥出深痕。




盖闻父爱如山,藏千般缱绻;亲情似海,纳万缕牵念。两书“兒子!爸爸好想你”,三洇“兒子”墨痕浅淡。笔带颤抖,似寒夜矿灯摇微焰;情凝笔端,若深岩牵挂凿心畔。想其灯下凝眸,摩挲旧照,稚子蹒跚犹昨日,归期遥望恐难认。冻裂面庞,藏尽风霜刻痕;滚烫思念,竟能融开冰雪层深。人性光辉灼灼,儿女情长本真,于绝境中愈显澄澈,与岩间冰棱相映,俱是剔透。



然赤彩尤炽,笔锋劲挺;“祖國萬歲”四字,昭耿耿之忠情,漆色入石三分,似将山河一并镌刻。“坚持同志们”一声,如号角穿云;“绝不放弃,同志们”再唤,若惊雷裂谷,显凛凛之刚毅。念及邦家大义,遂敛儿女私衷,熔作铠衣以卫黔首;携持亲眷之望,远赴边陬而无憾;怀藏丹火之肠,肩承使命而勇进。终凝华夏之贞骨,聚此国魂与军魂,凝于笔端,铸入岩心。

噫吁嚱!岩壁铭,半是柔肠半是刚。“馍”“馍”与“祖國”为邻,见微末处有家国;“水”“水”与“堅持”相守,私情里见担当。思儿泪与报国志,同融笔底丹漆,共耀青史篇章。
念夫少文之辈,讷于言词,未娴石上挥毫之技,胸次当藏几多未吐之辞?或思亲则曰:“高堂安否,寸念牵萦”;或怀妻则曰:“室人康泰,尺素情倾”。或纪施工之艰,则云:“冰棱坠顶,镐落星沉”;或抒壮志之炽,则云:“志凌昆仑,心驰帝京”。或述信念之坚,则云:“石裂不却,雪饕益前”;或表情操之洁,则云:“尘缨自濯,肝胆昭明”。
岁月磨去漆光,愈显赤诚底色:是中国人骨子里之韧劲,遇挫而不折,处寒而愈炽;是军人肩上之担当,临危而不避,负重而前行;是历久弥新、令后来者心头一热之永不褪色热血,与高原日月同辉。
凿痕隐于隧腹,倏尔五十春秋。逮及乙巳,梅梓祥书屋发文以破迷,军台慧眼辨真迹而追踪。梅梓祥临隧陈词,情动岩岫:“雪山隧壁之文,乃铁道兵生息与精神所凝也。”“山知我矣,岩间留迹;河忆我哉,雪水存思——当念昔年凿隧之铁道兵也。”

始知己亥至甲寅之际,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将士,三入“生命禁区”之高原。西宁抵格尔木,六百八十三公里轨途;每寸钢棱,皆承其肌骨之温。镐脱力时之喘,掌冻攥钎之痛,望家书际睫凝霜之怅:悉凝为此地钢轨之劲,暗蓄千钧,默镇高原。
列车飞驰,窗闪经幡羊群,皆当年遥望之景。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天路”,已成高原脉搏,载各族欢笑向远方。然雪水河隧道,风里似飘何物?是红漆干透之脆响,是毛笔划石之沙沙,是战士书“祖國萬歲”后,深吸扛镐之闷哼,与天路车轮震颤相和,如旧曲重吟。
夫此隧虽湮,荣光不让敦煌。无四万五千壁画之繁,无两千四百彩塑之盛,无七百三十五窟之众,无木构窟檐之饰。唯五十寻隧洞,一隙幽玄,藏铁道兵之信念、意志与忠诚。盖其承红军之传统,漆字犹长征之标语,书来日之憧憬。当如护莫高窟者,珍此隧之存,每字含赤胆,每石蕴丹心,是民族精神,是人类高度。
观夫风雪难埋其赤诚,若岩罅之劲松;岁月不销其热血,似地心之熔浆。终成高原不朽之丰碑,峙于天地之间,昭告来者。

参考文献
梅梓祥:《泪目!青藏铁路雪水河隧道惊见岩壁文字》,载2025年2月21日公众号“梅梓祥书屋”。
CCTV7《老兵你好》栏目《“生命禁区”的天路》,2025年 8月9日。
李武兵:《天路上,有人类精神的高地 ——<“生命禁区”的天路〉观后编录》,载2025年8月11日都市头条。
姚才昌:《天路深处,生命站立的高度——<“生命禁区”的天路>有感》,载2025年8月15日都市头条。
创作于2025年8月12日至16日

作者向德荣,湖北仙桃人,1968年3月入伍,铁道兵二师六团战士,服役5年,其间参加援越抗美1年半,1976年9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2011年1月退休,出版著作13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槛外人 2025-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