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延边游》(苏轼体.词林正韵.第七部)
唐增虎(山东)
长白人家,图们环流,胜境延边。
赏街衢鲜韵,檐飞绮彩;亭台汉墨,壁焕新篇。
打卡墙前,青春影动,延大书香拂鬓边。
风情异,正糕甜酒洌,味溢佳筵。
回眸岁月烽烟,有英烈挥戈卫故园。
忆松江喋血,魂凝铁骨;林幽埋杰,气壮雄关。
今沐春晖,民安物阜,各族同心乐岁年。凭栏眺,这江山如画,醉了尘寰。
唐增虎《沁园春·延边游》赏析
这首《沁园春》以苏轼体为骨、词林正韵第七部为韵,笔墨兼具“景之美”“情之切”“史之重”,既绘延边当下的鲜活风情,又忆往昔的英雄岁月,最终落脚于家国同心的盛世图景,层次丰盈且气韵沉雄。
一、上阕:绘延边胜景,融风情与生机
上阕以“长白人家,图们环流,胜境延边”开篇,用“长白山”“图们江”两个标志性地理符号,迅速勾勒出延边的地域轮廓,“胜境”二字直接定调,开门见山点出游览的核心——延边的绝美风光。
紧接着,词人以“赏”字领起一组对仗:“街衢鲜韵,檐飞绮彩;亭台汉墨,壁焕新篇”。前句写朝鲜族特色的街巷建筑,“鲜韵”“绮彩”尽显异域风情的灵动;后句写汉族文化的亭台题墨,“汉墨”“新篇”暗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一“鲜”一“汉”,一“街”一“亭”,既展现延边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质,又让画面兼具烟火气与书卷气。
随后视角转向人:“打卡墙前,青春影动,延大书香拂鬓边”。从宏观的街巷亭台,聚焦到“打卡墙”的青春身影、延边大学的书香,让延边的“美”不再是静态风景,而是有了人的活力——既有年轻人的朝气,又有学府的文脉,让“胜境”更显鲜活立体。
结尾“风情异,正糕甜酒洌,味溢佳筵”以味觉收束上阕,“糕甜”“酒洌”是朝鲜族特色饮食的具象,“味溢佳筵”则将个体的味觉体验,延伸为延边热闹祥和的生活图景,“风情异”三字既呼应前文的文化交融,又为下阕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
二、下阕:忆往昔烽烟,抒家国与同心
下阕以“回眸岁月烽烟,有英烈挥戈卫故园”陡转笔锋,从当下的闲适风情,拉回到往昔的战争岁月,“回眸”二字自然衔接,“烽烟”“挥戈”“卫故园”瞬间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为全词注入历史厚重感。
接着同样以对仗承续:“忆松江喋血,魂凝铁骨;林幽埋杰,气壮雄关”。“松江喋血”写松花江畔的惨烈战斗,“魂凝铁骨”赞英烈的刚毅不屈;“林幽埋杰”写山林间安葬的烈士,“气壮雄关”颂英烈精神如雄关般不朽。两组回忆,一“血”一“魂”,一“埋”一“壮”,既还原了延边作为抗联根据地的历史背景,又将英烈的“忠”与“勇”刻入词中,情感沉郁而激昂。
而后笔锋再转,回到当下:“今沐春晖,民安物阜,各族同心乐岁年”。“春晖”喻新时代的暖阳,“民安物阜”写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饶,“各族同心”则呼应上阕的文化交融,点出如今的盛世源于多民族的团结——从往昔的“卫故园”到今日的“乐岁年”,历史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既显今日和平的珍贵,又颂民族团结的力量。
结尾“凭栏眺,这江山如画,醉了尘寰”以景结情,“凭栏眺”呼应开篇的游览视角,“江山如画”收束全词的所有景致(长白山、图们江、街衢亭台),“醉了尘寰”则将词人的个人感受升华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赞叹——既是对延边美景的沉醉,也是对英烈守护下、各族共建的盛世中国的沉醉,余韵悠长。
三、整体:章法严谨,情脉贯通
全词上阕“绘景”,下阕“抒情言志”,从“游赏之乐”到“历史之敬”再到“时代之赞”,情感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对仗工整而不生硬(如“街衢鲜韵”对“亭台汉墨”、“松江喋血”对“林幽埋杰”),语言兼具文气与力道,既符合《沁园春》的豪放词风,又融入对地域文化、历史记忆的细腻描摹,让“延边游”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记录,而是一曲兼具地域特色、历史厚度与家国情怀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