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四重礼
青雪媛
来源:南楚风光
童习礼仪承旧俗,
心铭孝悌树新风。
每年的7月,星星都如期而归。去年他像颗怯生生的石榴籽,躲在父母身后打量宁乡的暑气。今年回来时,二伏的雨水刚冲淡燥热,九岁的个头已蹿高二十公分,见人就喊,而且叫得自然亲热,仿佛从未离开过。
晨露未晞时分,他从爷爷家踏着二伏与小暑之间的蝉声来告别,说是要回北京了,我很是舍不得,念念不忘星星的四重礼。

见面礼--石榴石手镯
小东西刚放下背包,就唤我坐下,双手捧着我的脸,湿漉漉的嘴唇在我颊上啄了又啄。这亲吻来得突然,倒叫我这老婆子有些羞赧。他左手还攥着来时的小背包带子,右手已郑重地探进口袋,像捧出什么稀世珍宝般,将红布包托在掌心。接着,好似对待圣旨般轻手轻脚,层层揭开,掏出一条串着石榴的石手镯。二十四颗赭色珠子,间着两颗金珠,金珠在阳光下转出光斑,像他儿时在我膝头玩的小锡兵头盔的反光。金珠间悬一块小金牌,一面刻着"福",一面刻着"平安福"三个字。他小心翼翼给我戴上,金属的凉意顺着腕子爬上来,却让我心头热乎乎,甜蜜蜜,笑得嘴角连上了耳根,活了这把年纪,头一次戴孙子送的首饰,竟比当年出嫁时的金镯子还叫人欢喜。


庖厨礼--灶锅金红花
他在厨房里转了一圈,忽然凑到我耳边,手卷成话筒状,悄声道:“外婆,今天我上演我的拿手菜。” 我故意逗他:“好耶,什么菜?” 他挺起胸膛:“西红柿炒鸡蛋!” 说罢便忙活起来。个儿不够灶台,就像当年他母亲那样,搬来朱砂橙皮革篮球状小凳,站在上面,把西红柿切得仔细,先片后条再丁,鸡蛋打在碗里搅得匀净。油锅烧热,蛋液倒下便绽开金花,再投入红艳艳的西红柿,铲子翻动间,酸甜的香气漫出来。九岁的孩子站在灶台前,额头沁着汗珠,神情却非常专注,仿佛在完成什么了不得的仪式。菜出锅时,黄里透红,油光水亮,倒真比他爸爸炒得漂亮。如今,凳面皮革磨出了几个深浅不一的凹痕——上层鞋印沾着北来南往的尘埃,下层脚印沁着白云楼灶台的油香,它承托起新一代的小掌勺。

离别礼--压扁的小鼻子
早午饭刚用完,行李已经装车。他接过外公给的红包,突然搂住我的脖子,小脸贴着我皱巴巴的面颊:“外婆,我回北京学游泳和乒乓球。您要保养好身体,以后每个生日、过年,我和哥哥都给您红包,还有您喜欢吃的。” 这话说得有点老成,好似替他爸妈叮嘱,让我鼻头发酸。当轿车驶出停车位时,后车窗突然伸出他绑着平安绳的小手腕,在蓝天、白云、阳光的映照下,晃过一条金线,恍若当年他母亲离家上学时,辫梢上跳动的红头绳。
车窗摇上去的刹那,我看见他小鼻子贴在玻璃上压得扁扁的,像小时候吃奶糕粘在碗底的模样。
我目不转情,生怕漏掉每一个告别的细节,盯着车影慢慢消失在闪光的柏油路上。
我转身回屋,摸着腕间的手镯,突然唤起我对1978年4月1日(恢复高考,学校百废待兴,推迟开学)的回忆:那天,离开茅屋滩去长沙读书,晨光中父亲挑着用旧扮桶(扮禾用的)改造的木箱,木箱中装着用自家种在长圫坡的棉花,弹制的两床棉絮,还有奶奶和母亲纺织的被套和被单以及书籍等日用品之类,母亲提着双喜牌托底的网蔸,沿着山间的黄泥砂石羊肠小道,步行五六里路,把我送到唐市街上。一路上,山风吹动着母亲土红色粗布头巾的猎猎声,还有扁担与绳索间磨擦的咯吱声以及网蔸铁环悦耳的叮噹声,伴着楚江流淌的潺潺声,构成走出乡关的谣曲。上了班车,我睁大着被泪水模糊的眼睛,隔着玻璃往后,看到父母一手向我挥别,一手揉着眼睛,直至消失在视线中……

从此,我把木箱和棉絮视同祖业,珍藏不舍。

女儿成家立业怀孕了,我将那两床旧棉絮翻新,红白相间的经纬线,色彩显眼,手感柔软,这成为了孙子的摇窝被和上下铺的垫絮,享用至今。

枕边礼--赭褐星眼镜
刚刚上床休息,发现枕边多了一副赭褐边框、椭圆镜片、精致漂亮的眼镜,试戴是老花镜,这定是小机灵鬼留给我的又一念想。

星星的妈妈小时候也是这般:2001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学生干部时,高兴地拽着我,从宁乡步行街逛到大西门,硬是从获得的200元奖金中,花了70元,为我买了人生第一条时髦的牛仔裤,我把它当宝贝,每当过节穿上,如今,那条牛仔裤穿洗得泛白,仍然舍不得扔掉;他妈去京城上学前,偷偷在我枕头下塞了一张画,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想爸爸妈妈、想爷爷奶奶、想外公外婆。”
人不就是如此么?
那些代际间的记忆在血脉里流转,如同那张承载了五代的棉絮般温暖,像母亲头巾的飘逸,像炒菜火苗的窜动,像牛仔裤和木箱上铜扣的亮锃,像二十四颗石榴石里永不熄灭的星光……
这些连缀成五千年文明最温柔的的文化密码--是华夏礼仪。
礼之旧俗,孝之常新。
2025年8月2日初稿,8月11日修改。

作者简介:青雪媛,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编辑:张述清
链接制作:南楚风光文艺创作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