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张铁匠的锤子(上)
张铁匠的铺子开在王家庄最西头,门前歪脖子柳树上挂着一块生锈的铁皮招牌,风一吹就"咣当咣当"响。村里人都说,这动静比张铁匠的话还多——他一天说的话,用不了一只手就能数完。
这天一大早,铺子里就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王三顺蹲在门槛外头,看着张铁匠把一块烧红的铁条放在砧子上,锤子抡得火星四溅。
"修锄头?"张铁匠头也不抬。
王三顺点点头,把断成两截的锄头递过去。
张铁匠把铁条往水桶里一插,"滋啦"一声白烟冒起来。他这才抬头看了眼王三顺:"听说你说话了?"
王三顺摇摇头,又点点头。
"说话好。"张铁匠把锄头接过来,"人活着,总得说几句。"
正说着,村口传来"突突突"的拖拉机声。公社农机站的李技术员跳下车,手里拎着个崭新的铁犁头:"老张,给焊一下!"
张铁匠接过来看了看:"两毛钱。"
"啥?"李技术员笑了,"公社给钱?想得美!这是政治任务!"
锤子"当"地砸在砧子上,震得人耳朵发麻。张铁匠闷声道:"不给钱,不修。"
(待续)
第三章:张铁匠的锤子(中)
李技术员走后的第三天,村里来了通知:公社要取缔个体铁匠铺,所有铁器统一由农机站修理。
那天下午,张铁匠蹲在铺子门口抽烟,看着两个戴红袖标的小伙子把他墙上的工具一件件摘下来装箱。他的烟抽得很慢,一口烟要分三次吐。
王三顺走过来,递给他一个布包。张铁匠打开一看,是把小铁锤——正是他当年学徒时用的第一把锤子。
"你......"张铁匠的嗓子突然哑了。
王三顺指指铺子后墙——那里有块松动的砖,后面是他帮张铁匠藏起来的几件要紧工具。
第二天,张铁匠去了县农机站报到。站长指着墙角一堆生锈的农具:"以后你就负责修理这些。"
张铁匠拿起一个断了把的镰刀,突然发现刃口上刻着"王家庄张记"——这正是他三年前打的东西。
(待续)
第三章:张铁匠的锤子(下)
春节前,张铁匠领到了第一个月工资:十八块三毛。他攥着钱在县城转了半天,最后走进供销社,指着柜台里最贵的一把锤子:"要这个。"
售货员笑了:"老师傅,这是进口的,得工业券。"
张铁匠不吭声,从贴身口袋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十二张工业券——是他用粮票跟人换的。
回村的路上,雪下得正紧。张铁匠把新锤子裹在棉袄里,突然听见路边沟里有人呻吟。
李技术员摔在沟底,拖拉机翻在一边。看见张铁匠,他眼睛一亮:"快,帮我......"
张铁匠蹲下来看了看他的腿——已经扭曲成奇怪的角度。他从怀里掏出新锤子,在李技术员惊恐的目光中,"咔嚓"一声把拖拉机的铁皮门砸开了。
"拿着。"他把锤子塞给李技术员当拐杖,自己转身走进风雪里。身后传来喊声:"锤子......"
"送你了。"张铁匠头也不回,"反正......我也用不着了。"
开春时,王三顺路过废弃的铁匠铺,发现歪脖子柳树上那块铁皮招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把锈迹斑斑的老锤子,用麻绳牢牢系在树枝上,风一吹,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第三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