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是陕西关中平原一带一种面食的称呼,外形似元宝,制作时一块两到三厘米见方的方形面片,包上白萝卜馅中间对折,以中指为轴捏住两边往里一bian,捏住就成了。因为馄饨外形的缘故,通常被这里的老百姓赋予是一种吉祥,圆满,团聚,祝福的吃食。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三秦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四十多个年头,从儿时的记忆里吃过的馄饨不计其数,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一天忽然对这看似普通的面食有了一种更深的感触……馄饨对于一个韩城人来说既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归途。
在韩城,一个人呱呱落地时,人生的第一碗馄饨即将登场,“恭喜二嫂子,咱屋添哈一个牛牛娃,几当叫人吃席里”韩城老话怎么说“穷爷富孙子”孩子过满月,爷奶摆满月酒席招呼亲朋好友,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韩城馄饨,既是主人对来宾的热情款待 ,也是客人对孩子的无限祝福,祝愿宝宝健康快乐成长,此时此刻爷奶脸上的笑容似乎都填平了岁月的皱褶,主宾欢聚一堂,共庆新生命的成长。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似乎儿时的影子还未离去,一转眼娃儿都成人了,一纸通知书在鞭炮齐鸣和众人欢呼中第二碗馄饨又摆在了升学宴的桌上,父母眼里既是喜悦和期盼又是不舍和牵挂,高兴的是娃儿有出息了,祖坟冒青烟了。舍不得的是这一走孩子真的长大了,从此又多了一个城市的天气预报,亲朋好友吃着馄饨,一边夸奖孩子有出息,一边谈笑着“你两口子以后就等着坐飞机享福吧”,然而这碗馄饨对父母来说多多少少有那么一丝的酸楚。
“他姑,国庆节给咱蛋娃sei袖子呀,到时你满早早来”成家立业是一个人长大成熟的标志,结婚这一天,出锅的第一碗馄饨先要献给咱的老祖宗,告诉他们家里有喜事,让祖宗保佑子孙后代幸福安康。新郎吃了妈妈端来的馄饨就要去接新娘子了,母亲给儿子一遍遍整理衣服并叮咛着到女方家注意的礼节,而不善言辞的父亲则局促的给了儿子一个拥抱。亲朋好友则载歌载舞,用他们最热烈的方式去迎接新娘子“捞个牛牛娃上清华,捞个蛋蛋女上北大,花钱多少ya不怕”这具有韩城地方特色的淳朴祝福,让这碗馄饨得到了最大的升华。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了不知道多少个轮回,转眼从而立到了花甲,一辈子的牛马人似乎可以卸甲归田了,两鬓霜染,步履不复当年,吃了年轻一辈端上来的这碗退休馄饨,你就可以开启安享晚年了“叔,现在有的是时间,趁还能跑动,出去转转”“姨,接送孙子现在是你的专职啦”。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年轻人,听着一声声爷爷奶奶的叫喊,老朋友聚在一起,你摸着他快地中海的头,他看着你满是沟壑的脸,嘴里说的永远是当年咋咋咋,孙子在一旁翻着白眼“哎,我爷我婆这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听的耳朵起茧子了”。
八十大寿这天,一身喜庆的红寿吉服,你端坐在太师椅上,儿孙们为寿星端上一碗长寿面,一碗祝寿馄饨,看着跪在跟前的子辈孙辈,听着一声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纵然没有几颗牙的干瘪的嘴也能把这碗长寿馄饨汤咂的滋滋响,要知道你就是这个家的宝啊
当一首渭水秋歌响起时,低沉的曲调如诉如泣似乎在诉说过去的种种,又似乎在不舍着未来的什么,“好着呢好着呢,都八十七了,老人没受罪,这是积哈得福”那不是老话说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过了八十五岁后离世在韩城这叫“喜丧”,送老人最后一程亲朋好友吃的是馄饨,这一碗馄饨象征人一辈子功德圆满,混混和和走完了。孝子将一碗馄饨献于逝者遗像前,这也是后辈人对老人最后的礼赞。
馄饨,最普通的一种面食,它不仅仅是为果腹,也是老祖先一种信仰和骨子里的那种对生活的执着,更是三秦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一种人文气息,是值得后辈去传承的一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