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探家
赵庆熙
初到农场,一切都感觉新鲜,我们都是用新奇的眼光打量着自己的新家。我们连队有近五十户人家,农工加知青有上百人,当地老职工只有二十户左右,其余都是知青户和尚未成家的单身知青。除我们这批刚去的二十三名小知青外,其余都是老知青,最早是一九六二、一九六三年下放的,还有一九六八、一九七0年来的。全都是本省内苏州、无锡、南京、兴化等地的。其中老知青有一大半都结婚成家了。
我们一九七五年新到的知青被编成两个班,我担任一班班长,我们一起去共有六位团员,一起编入连队团支部,我还被增补为团支部副书记。
盐场知青相对于南方知青在体力上还是占优势的,所以,虽然刚去在农活上还不太熟悉,但是学起来也快,遇到力气活,那更是不在话下。在遵守制度上就欠缺了,可能是年轻纪律观念淡薄,加之刚离开父母,脱离家庭束缚,对集体生活还有个习惯的过程。因此,违反劳动纪律,挑战工作制度的事时有发生。不少女知青还是第一次离家,思家心切,情绪也不稳定,面对快到的中秋节,不少人蠢蠢欲动,无论连队是否放假,都准备回家一次。
那年中秋节是星期六(那时还只有星期天才休息),连队领导从实际情况考虑,经过商量决定放假一天,加上星期天共两天。让全体小知青集体探家。为慎重起见,连长指导员还将我找到办公室,特别交代两件事,一是路上注意安全,二是保证所有知青按时归队。我也向他们建议,临行前召集全体小知青开会当面交待清楚,同时也请领导协调交通工具自行车。因为部分小知青已经借好车辆了,还有些女知青与住家户不熟,还没有借好。
就这样我们二十三位小知青共借了十二辆自行车,临出发时,指导员专门召集大家强调了路途安全和按时归队,并指定我负责牵头,带好大家。连队到我们盐场也就二三十公里路,骑车带个人也就两个多小时,下午各自早早就到家了。
全部知青能否按时归队,其实我心中也没底,第二天我在家呆了一天,星期天上午我就坐不住了,那时电话不普及,没办法我就骑上自行车到各家转一圈,上门叮嘱一下。然而知青大部份出去玩了,只好向家长们打好关照。这一圈却闹了两个笑话。
下午三点在盐场机关门前集中,女知青小时盯着我直笑,笑得我有点莫名其妙。她问我:“你上午到我家的吧?”我说对呀,她说:“我上午上街玩了,回家听老妈说上午一个人来关照你下午别迟到”。我问是谁?老妈说是你们一起的知青,叫什么忘记了,就是个子不高,长得跟“小肉狗”一样。我玩笑道:“我俩没戏了,丈母娘这一关就过不去。”引来众人大笑。
随后二班长小王接上说:“上午你走后,我被老爸老妈认真地上了一课。”“哦?”我不解地看向她。
“你看人家这孩子多仁义,你得多跟人学着点。”王班长学她母亲的声道。随后又学我的腔调:“请二老放心,我们在农场工作学习都很好,平时我们也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
“噢,”我恍然。这是我上午对她父母说的话,二位老人对自己小女儿不放心,抓住我千叮嘱、万嘱托,要我照顾好他们的宝贝女儿,弄得我像是她的领导一般。而我又不能拂了老人一片心意,也只能好言安慰并用官面上话搪塞了两句,这倒是无意中说对了老人的口味。我颇为郁闷道:“就上午转了一圈,哪来那么多故事。”
人到齐了,一路上大家开心说笑,晚饭前终于平安回到连队,我也顺利地向领导交了差。
2024年8月16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