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有形
作者:曹干云
倬迎淡定坐莲台
长引浩气入胸怀
忘却繁杂琐碎事
珠珠近伴赞人才
见外孙小地主盘坐,虽未从师有模有样……。
2025.8.16于南山后海
………………………………
附贺局长菊秋兄大作:
无 题
作者:贺菊秋
倬迎座姿像模样,
绰宁姨妈错保姆;
兄妹可爱又可亲,
姥爷姥姥笑开颜。
2025.8.16于湖南

曹干云先生的《地主有形》在形神之间,看童趣与禅意的交融。全诗二十八字间,完成了一场从形似到神似的审美飞跃。儿童游戏与禅修仪轨的形似只是表象,二者在专注、纯粹、忘我等精神维度上的神似才是诗眼。这种发现,比任何关于"佛性本具"的理论阐述都更具说服力,也让这首即兴之作获得了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倬迎淡定坐莲台"的开篇,如一道光穿透都市生活的雾霭。孩童无心的盘坐姿态,被诗人捕捉为超越年龄的禅定意象,这种童真与佛性的奇妙叠合,恰似丰子恺笔下"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的天真禅意。莲台在传统文化中本是修行者历经劫波后的证悟象征,此刻却成为幼儿游戏时的自然坐姿,这种反差构成了诗歌第一个审美张力。
"长引浩气入胸怀"的想象性描写,将生理呼吸升华为精神吐纳。苏轼《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宇宙意识,在此化作童蒙未启时的先天灵气。诗人以"浩气"这一儒家修心概念灌注幼儿身形,呈现出"童蒙养正"的活泼形态。
颈联"忘却繁杂琐碎事"的转笔,意外道破了禅宗"歇即菩提"的奥义。儿童天然的专注力,恰是成人通过修行追求的"制心一处"状态。这种不假雕饰的本真,比任何刻意修炼都更接近禅的本质。
尾联"珠珠近伴赞人才"的温馨场景,解构了传统禅诗的孤绝感。化作儿童身边的珠珠(小地主的妹妹)赞叹,将宗教仪式感转化为生活烟火气。这种转化令人想起齐白石晚年画作中,总是让庄严的佛像与嬉戏的孩童共处一帧的幽默处理。诗人注脚中"虽未从师有模有样"的调侃,恰是这首禅意小诗最精妙的注脚——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模仿,而在生命本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