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93》「飘舞的剑」(8506辑)

晨间寄语
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我们的成长和社会生活,一直伴随着六、七十年代红色革命的步伐,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潮流背景下走来。曾经,我们的老师、街道主任、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无论职务高低,即便素昧平生,也会以同志相称,平视对方,友善交往。
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当我们在北京街头听到有人称呼先生师傅、女士小姐时,似乎有一种世道变了的感觉,特别的不顺耳。师傅一词,是老北京人惯用的尊称,加上“您呢”的相助,显得格外的热乎亲近,带有浓厚的江湖气习。我们从受到的教育和影响中,还从大山里走来,在这中国人神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里,把只有在老电影中、才能听到的先生女士小姐与普遍应用并习以为常的“同志”相比较,形同回到旧的社会形态。同时期出现的,女人们开始描眉口红化妆…。哇,一下子,脑海里在想,这个社会还会怎么变?一次,我在北京有名的西单商场门口听到,人们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是骂咧和指责:原来,一个口红浓浓的女人,下穿一袭近乎透明的白纱裙、内衬的三角裤若隐若现,已成众矢之的。由此说明,再怎么开放,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一下子,还是接受不了当时以为的有伤风化…。
与先生女士小姐和“同志”的称谓反差一样,人们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谓潮流,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新生事物逐渐产生,人的思想也逐步适应,许多年过去,人们,习惯成自然。
个人观点,若以同志相称,我不仅能接受、还感觉近乎,老少皆宜。现在的先生一词,带有普遍性,亦或是尊称。但若以自知之明,我不敢受。先生者,先知先觉也。至少,知识面广、懂的东西多、也应该是为人师表…。
个人感知,几十年走过的人生经历,以同志称谓,一直适用,而且很具中国特色。上世纪六十年中期,中央有文件明确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以此消除官僚主义作风。曾几何时,下级称上级“老大”,职工称厂长“老板”,几多人为高低贵贱?又几及陷人的层级于无形?还给社会设置了一道道围栏,是优还是劣?
同志一词,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指志趣相投之人。《后汉书》多次使用该词形容志同道合的友人,如“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所与交友,以我片面的理解,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同学、同事、战友、宗族、家庭等等,都在人设范围、以人为基础,必然有联络联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平视对方,平等对待身边的人,有何不好?
同志的称谓,意义既含盖、包容、又宽以待人、还可以广泛应用,对吧!
新的一天,早安!
2025.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