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用来原谅的,而是用来铭记的
作者 石欣陇
飞扬读书会 出品
当电影《南京照相馆》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重新呈现在银幕上时,我看到的不是一段"过去的故事",而是一面照见民族灵魂的镜子。有人说"旧事重提伤害中日友谊",这种论调何其荒谬——受害者有什么资格替逝去的生命原谅?更何况加害者至今仍在靖国神社供奉日寇战犯,从未真正忏悔。
八十年前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历史的伤痕从未愈合。3587.9万伤亡同胞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段段戛然而止的人生……杨靖宇胃里的枯草棉絮、张自忠将军的八处伤口、无名战士绑在身上的十二颗手榴弹……这些细节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民族精神最炽热的注脚。当赵一曼在遗书中嘱咐儿子"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时,她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留下的是一个民族不屈的基因密码。
今天重读这段历史,我终于明白: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文明的底线。当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美化侵略历史时,我们的记忆就是最有力的反驳。那些主张"原谅"的人或许不知道,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哭墙"上,每新增一个遇难者名字,都是对历史真相的庄严确认。一个懂得铭记苦难的民族,才能避免苦难重演;一个敢于直面伤疤的国家,才有资格开创未来。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不仅是献上一束鲜花,更要传承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历史从不接受轻佻的原谅,它只尊重虔诚的记忆与自省。正如那封泛黄的家书所写:"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这声音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小作者简介:石欣陇,飞扬读书会优秀学员,兰州7年级学生,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坚持阅读朗诵练笔,2025春之韵全国诗会荣获原创诗歌一等奖,2023青少年作家杯征文荣获银奖,连续两年中华魂征文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