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黄庭坚纪念馆记》
作者:杨廷付
踏入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的瞬间,千年时光仿佛在此悄然折叠。朱红色的仿宋门楼飞檐翘角,如一支饱蘸浓墨的狼毫,在蓝天白云间勾勒出历史的风骨。门楣上赵朴初题写的“黄庭坚纪念馆”五个金字,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似在诉说着这位文学巨匠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前行,修河水声潺潺相伴。转过曲径通幽处,山谷祠豁然眼前。堂前青铜雕像中的黄庭坚手握书卷,目光穿越时空,凝视着故乡的山水。八岁自喻“谪在人间”的神童,二十七岁写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诗人,此刻在晨光中静默成永恒。祠堂两侧的楹联“诗坛泰斗开宗派,书苑宗师树楷模”,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在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
穿过九曲回廊,溪山自在楼的雕花窗棂透进斑驳光影。楼内陈列的《王纯中墓志铭》拓片,笔锋如刀刻斧凿,尽显“黄体”书法的险峻奇崛。驻足细看,每个字都像是生长在悬崖绝壁上的劲松,筋骨峥嵘却又姿态横生。玻璃展柜中,宋代湖州石家作镜泛着幽光,铭文“湖州石家青铜照子”清晰可辨,让人遥想当年黄庭坚在镜前挥毫的模样。
最动人心魄的是摩崖石刻群。南山崖上,黄庭坚手书的“佛”字苍劲古朴,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清晰。相传他在此读书时,曾以竹枝蘸墨,将窗外修竹染成墨色,成就了“墨竹传佳话”的美谈。站在“钓矶”石刻前,仿佛看见那位被贬黔州的老人,手持钓竿独坐江畔,将满腹才情化作一江秋水,在《定风波》中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
纪念馆后园的爱莲池畔,几株古梅凌寒而立。遥想当年,黄庭坚在宜州贬所写下“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时,心中是否也藏着对故乡修水的深深眷恋?池边的碑廊里,当代书法家书写的黄庭坚诗词琳琅满目,“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意境,在墨香中愈发悠远。
走出纪念馆时,秋风送来修河的涛声。回望那片青瓦白墙,忽然懂得: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金石碑刻的永恒,而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对诗词书画的热爱,对家国情怀的坚守。黄庭坚留下的,不仅是《山谷集》中的锦绣文章,更是一种在逆境中坚守本心、以笔墨书写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如南山崖上的摩崖石刻,任岁月侵蚀,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