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日子叠日子,叠成一辈子
汽修厂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杨胜利把老杨头的旱烟袋挂在办公室墙上,烟锅子擦得锃亮,像个小铜镜,照得见人影。王翠花说晦气,杨胜利却觉得,老爷子在看着呢。
杨小乐不再提音乐梦,倒是把修车的手艺学得扎实。有次给一辆宝马换机油,车主是个戴金链子的胖子,指着他的脏手骂骂咧咧。杨小乐不急不恼,慢悠悠地说:"哥,您这车发动机声音不对,怕是上次保养用了假机油。"
金链子脸色一变,第二天送来锦旗,上面绣着"火眼金睛"四个大字。
(立冬那天)
杨胜利起了个大早,发现杨小乐蹲在车间门口啃包子,身边放着个行李箱。
"爸,我想回杨家庄看看。"
杨胜利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没说话。他想起老杨头下葬那天,杨小乐躲在人群后面,始终没敢看棺材一眼。
"爷爷的坟头草,该有人拔了。"杨小乐又说。
王翠花从里屋冲出来:"厂子刚有起色,你又要跑?"
杨胜利摆摆手,从兜里摸出车钥匙:"开我那辆皮卡去,后斗里有香烛纸钱。"
(三天后)
杨胜利接到儿子电话时,正在修一辆抛锚的出租车。电话那头风声很大,杨小乐的声音断断续续:"爸…我把老屋收拾了…爷爷的炕席下面…有东西…"
当天下午,杨胜利关店赶回杨家庄。老屋的门开着,阳光斜斜地照在土炕上。杨小乐蹲在炕沿,手里捧着个铁皮饼干盒。
盒子里装着三样东西:杨胜利的小学奖状、他离家那年寄回来的十块钱汇款单,还有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的老杨头抱着穿开裆裤的小胜利,笑得露出豁牙。
饼干盒最底下压着张纸条,老杨头歪歪扭扭的字迹:"胜利要是回来,给他下碗挂面,多卧俩鸡蛋。"
杨胜利的眼泪砸在铁皮盒上,"啪嗒"一声。屋外突然传来杨小乐的喊声:"爸!快来看!"
院里的老枣树不知什么时候结果了,红彤彤的枣子压弯了枝头。杨小乐举着竹竿打枣,枣子雨点般落下,滚得满地都是。
杨胜利捡起一颗放进嘴里,真甜。他想起小时候,老杨头也是这样打枣给他吃。那时候日子苦,可枣子永远是甜的。
(尾声)
第二年开春,杨胜利在汽修厂旁边开了家小饭馆,招牌菜是鸡蛋挂面。王翠花笑他:"谁下馆子吃这个?"
可生意偏偏不错。常有出租车司机来吃,说这面有家里味道。杨小乐在收银台摆了个转经筒,客人等餐时就转着玩,"吱呀吱呀"响。
某个黄昏,杨胜利蹲在店门口剥蒜。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一直伸到马路对面。他忽然听见有人喊:"杨师傅!"抬头看见个穿校服的少年,推着爆胎的自行车。
"能补胎吗?"少年怯生生地问。
杨胜利擦擦手站起来:"能,怎么不能。"
他弯腰检查车胎时,听见少年在打电话:"妈,我晚点回家…在个修车铺…"
杨胜利的手顿了顿。三十多年前,他第一次离家时,也在村口给老杨头打过这样的电话。那时候信号不好,他喊得很大声,震得话筒嗡嗡响。
补好胎,少年掏出一把零钱。杨胜利抽了张五块的,剩下的推回去:"留着买水喝。"
少年道谢离去,背影渐渐消失在暮色里。杨胜利摸出旱烟袋,在台阶上磕了磕。晚风拂过墙头的爬山虎,叶子沙沙响,像是谁在轻轻应答。
他忽然明白,日子就是这样叠起来的——像老杨头卷烟时的动作,一折一捻,就成了一辈子。而那些曾经觉得顶天的大事,如今想来,不过是指间一缕青烟,风一吹就散了。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