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与张掖:陇原大地上的双子星辉映
文/路等学(兰州)
在甘肃这片广袤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庆阳与张掖犹如两颗耀眼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一个位于陇东,扎根于黄土高原的深厚肌理,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千年记忆;一个地处河西走廊,依偎在祁连山的雪水滋养中,见证着丝路文明的繁华过往。两地风格迥异却同样灿烂的文化,共同描绘出甘肃“东耕西牧、南秀北雄”的多样风情。
自然地理:黄土塬的厚重与戈壁绿洲的灵动
庆阳:黄土高原的农耕馈赠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会的“金三角”地带,总面积2.71万平方千米,人口213.3万,人口密度约78人/平方千米,远超河西地区。其核心地貌董志塬,面积91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最厚处达200米以上)、塬面最完整的黄土塬,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约240万年前,西北风携沙尘堆积形成巨厚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后形成这片适宜农耕的塬面,使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称。
庆阳地貌以“塬-梁-峁”为特征,沟壑密度达2.5公里/平方公里,最长的马莲河大峡谷全长200多千米,沟壑面积占全市72%。近年来通过“固沟保塬”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2万平方千米,建成淤地坝1.6万座,南小河沟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
气候上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00-650毫米,是甘肃“东部雨岛”,但春旱频发,“十年九旱”成为常态。当地自古用“砂田”耕作法保水保墒,沿用至今。
庆阳名称源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庆”为纪念军队击败党项羌的胜利,取“欢庆安定边疆”之意;“阳”因州治位于环江与柔远河汇流以北(水之北为阳),合称“庆阳”,沿用至今1400余年。
庆阳镇原县是“中国书法之乡”,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镇原人”的说法,形成“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的“镇原现象”。清代张宸枢、张炳麟,近代邓博五、段思坎等名家辈出。现有中书协会员32人,中美协会员10人,省书协、美协会员160人,书画爱好者25万人,占全县人口近三分之一。年办展览100多场次,交易额超1000万元,民间藏画25万幅,形成完整书画产业链,镇原县博物馆设专门展厅,书法成为当地最亮文化名片。
张掖:河西走廊的绿洲奇迹
张掖位于甘肃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龙首山,总面积4.09万平方千米,人口110.5万,人口密度约27人/平方千米,地广人稀。
“沙漠-绿洲-雪山”垂直景观是其标志:南部祁连山主峰团结峰海拔5826.8米,有3000多条冰川;中部为黑河冲积绿洲;北部是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几十公里内可领略五种景观,堪称奇观。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面积510多平方千米,属干旱区“彩色丘陵”,以“顶圆、檐突、身陡、麓缓”为特征,含铁、锰矿物质经氧化呈七彩,被评为“中国最美七大丹霞”之一,岩层形成于2亿年前的侏罗纪至第三纪,经地质作用成如今奇观。
张掖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仅50-200毫米,蒸发量却达2000-3000毫米。但祁连山冰川融水通过黑河等河流滋养出绿洲,黑河年径流量24亿立方米,灌溉200多万亩耕地,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之誉。昼夜温差达15℃以上,瓜果香甜,葡萄含糖量18-22%,“祁连葡萄酒”远销国内外。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提升了水源涵养能力,保障绿洲发展。
张掖古称甘州,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西征后设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是丝路重镇,有“金张掖”之称,与“银武威”“铜酒泉”构成河西走廊明珠。
历史脉络:农耕文明的源头与丝路佛教的长廊
庆阳:周祖稼穑与红色火种
庆阳是早期农耕文明发祥地,1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1920年在华池县赵家岔发现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约100万年)。新石器时代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西峰区南佐遗址的5000年前大型宫殿建筑,是当时黄土高原政治文化中心。
夏朝时,周先祖不窋率族到庆阳“教民稼穑”,开启先周农耕文化,其子鞠陶、孙公刘继续发展,使庆阳成为周王朝“龙兴之地”。庆城县周祖陵森林公园供奉先祖,每年清明祭祀。
春秋战国属义渠戎国,后归秦;秦汉为北地郡,是抗匈前线,汉武帝设安定郡,移民实边成富庶之地。
革命年代,庆阳是陕甘宁边区核心,1934年刘志丹等在华池县南梁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立南梁革命政府。抗战时为“大后方”,“南梁精神”融入血脉。南梁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景点传承红色基因。
环县道情皮影戏入选联合国非遗,源于唐代“道情”,宋代与皮影结合,以牛皮/驴皮制影,配“道情”唱腔,传唱《周礼》古韵,是研究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张掖:丝路要冲与佛道交融
张掖是丝路重要节点,张骞出使、霍去病西征、隋炀帝西巡办“万国博览会”(邀27国使臣)都与此相关。
马蹄寺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有1600多年历史,“三十三天佛洞”是中国唯一高层石窟楼阁,“中心塔柱窟”融龟兹与中原风格,影响云冈、龙门石窟,因“天马蹄印”得名。
张掖大佛寺建于西夏(1098年),是皇家寺院,内有亚洲最大室内泥胎卧佛(34.5米),身后有十大弟子、十八罗汉像,保存大量西夏文物。元代忽必烈曾居此,母别吉太后葬于寺内。
清代道教兴起,部分佛教石窟改为道观,如东山寺、西武当,佛道共存,体现文化包容。
张掖是多民族聚居地,裕固族祖先是回纥人,保留独特语言、服饰、习俗,其民歌“花儿”等丰富了当地文化。
经济发展:能源高地的突围与多元产业的均衡
庆阳:能源驱动与结构转型
庆阳是长庆油田主产区,石油、天然气、煤炭丰富,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9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总储量的30%;煤炭预测储量2360亿吨,其中千米以浅储量190亿吨,具备建设大型能源基地的条件。2023年GDP1100.37亿元,增速8.5%,规上工业增速12.6%,全省第二,能源工业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但产业结构“一油独大”,第三产业占比仅35%,转型压力大。
庆阳正探索“双轨突围”:推进能源深加工,建亿吨级煤炭基地,延伸煤制烯烃产业链;打造“庆阳苹果”“早胜牛”品牌,推动“农业+红色旅游”融合。镇原县利用书法资源,办展览、搞培训、开发文创,为经济添动力。
张掖:均衡发展与特色突围
2023年张掖GDP608.01亿元,人均6.16万元,高于庆阳的5.67万元,呈“小而精”特质,产业结构均衡。
农业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玉米制种量占全国45%,有“种业硅谷”之称,供港蔬菜基地知名。工业方面,新能源装机4.2GW,氢能产业园投产。服务业中,旅游业突出,七彩丹霞年接待400万人次,贡献第三产业增量52%。
张掖以“多元协同”为优势,守护祁连山生态,打造“丹霞-康养-研学”产业链;借“种业硅谷”战略,加大种业科创,走绿洲特色发展路。
文化特色:黄土民俗的活态与多民族艺术的熔炉
庆阳:“五绝”艺术与红色歌谣
庆阳“五绝”——香包、刺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歌,是人民智慧结晶。香包寓意祈福,刺绣工艺精湛,剪纸记录生活,道情皮影独具特色,陇东民歌充满生活气息。2025年“豳风匠心”展览展出400余件作品,展示黄土民俗魅力。
红色歌谣《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从陇东传遍全国,激励后人。镇原县书法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彰显庆阳文化多元包容。
张掖:佛道艺术与丝路风情
张掖文化是多民族交融结晶。大佛寺卧佛融西夏与汉地风格,马蹄寺石窟展西域与中原技法。千年九曲黄河灯阵从军事阵法变为春节民俗,体现文化碰撞。
美食搓鱼子、炒炮有西域风味,甜醅子、酸奶具草原气息。方言属兰银官话,融入匈奴、党项词汇,见证丝路繁华。
观念与语言:农耕的厚重与丝路的开放
庆阳:乡土情结与务实坚韧
庆阳人受农耕传统影响,敬畏土地,重家族乡土情谊,宗族观念浓。勤劳朴实、坚韧不拔,面对困难乐观奋斗。
庆阳话属中原官话秦陇片,发音硬朗,保留“咥饭”“嫽扎了”等古汉语词汇,如活的古汉语词典。镇原人对书法的执着,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张掖:开放包容与商业意识
张掖人因处丝路要道,形成开放包识强,勇于创新。
张掖话属兰银官话,语调平直,融入蒙古、藏语元素,如“巴扎”“尕娃”,是多民族交融的语言密码。
发展前景:各守其道与殊途同辉
庆阳:从“能源基地”到“综合强市”
庆阳需打破能源依赖,推动能源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文化产业和特色农业,推动皮影数字化、香包跨境电商,做强农产品牌,借“东数西算”发展数字经济。镇原县推动书法与旅游、教育融合,为文化产业注入活力。
张掖:从“绿洲城市”到“国际文旅目的地”
张掖围绕生态保护和文旅升级,修复祁连山生态,建世界级丹霞旅游目的地,办国际文旅节会;巩固“种业硅谷”地位,借“一带一路”加强交流,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庆阳与张掖,一东一西,分别是黄土农耕与丝路文明的代表,体现甘肃“多元共生”特色和西北城市“各美其美”理念。未来,两地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为甘肃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