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开元题
裴开元题
1964年出生,江苏省泗阳县人,先后毕业于大连军医学校、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和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协常务理事;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创作员;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为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郑州大学艺术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名家工作室”和威海油画小镇“裴开元工作室山水、人物画高研班”导师。2012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30位画家”之一。
选择陕北榆林的麻黄梁~“七山二沙一分田”作为写生首选,是因为多年前这里就是许多山水画家们的朝圣之地。这个毗连内蒙毛乌素沙漠、方圆仅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偏狭之地自有它的独特之处,只是多年前就被当地政府圈成了可以创收的“地质公园”了。
从镇上好不容易约上一业余滴滴~是个品行不错的矿工小伙,他拉着我们绕道避开了收费口直奔麻黄梁水库。景区除了时有三三两两的背包客,半天也难见一只飞鸟。对我们来说那泛绿的水库~“高峡平湖”纵是有几分姿色,可总是比不上那壁立如剑、如墙、如柱的五色土铸就的鬼斧神工更有魅力。千百年来,那厚土被天上的眼泪不停地泣诉而拉开的口子还在延续着,只是早已经听不见山那边的驮铃声和铁蛋远行时要跟花花“拉手手亲口口”的一声声衷肠了。如今,窑洞被废弃,成了飞来飞去的野鸽子的新居;或者被高仿一下、再张灯结彩成为电视剧“鬼吹灯”的外景地。是的,有了高铁、高速谁还会骑着骡子去赶集、迎亲?!有了LED当然更不会去点那昏暗的豆油灯了。而我们这群异类却是要头顶烈日或躲在逼昃的野杏树荫下紧紧盯着对面那早已经没有一丝烟火气的窑洞发呆,竟然生怕它哪天又被镇里开发成赚不了钱的烂尾工程。正午的阳光掠过了无垠的高原厚土,也照进了蛛网似的千沟万壑。阵阵热风来得煞是凶猛直吹得人口干舌燥、画板东倒西歪和宣纸啪啪作响,这分明奈何不了颠簸辗转几千里试图以汗水和着墨韵让五彩的黄土开出朵朵金色的花儿的逐梦者。移住麻黄梁镇的双锁山村成了这次写生、游学的亮点。在参观清末书法家李棠的纪念馆时拜访了久居此地的著名摄影家陈宝生先生,这是担任馆内讲解的陈先生的女儿推介和引领的结果。陈先生已年近九旬,在我看来以西安美院教授身份长住如此偏僻的古堡村落无异于隐居了。我们在一幢仿古的小二楼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内见到正在伏案笔耕的陈先生。若没有女儿的提醒,他根本没有察觉到身后的来人。老人很健谈,我注意到他还专门带上了助听器。自1958年开始来麻黄梁采风摄影已逾半个多世纪的陈先生倾心致力于这里自然生态的保护、推介和开发利用。先生以摄影当家,文章书法也属上乘,著作颇丰。村镇和景区随处可见他书丹的扁额和石刻题字,已然成为麻黄梁的代言人了。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向先生致谢、合影留念并依依惜别。住地不远就是双山堡古城遗址。据说是北宋时期的屯兵垦田之地,高峰时段驻军数万。明成化年并入长城防御体系,成为防范北方少数民族南侵的组成部分,可以想见曾经的狼烟四起和刀光剑影。现尚存土质城墙残垣一千多米,还有瓮城、老爷庙等遗存。在旧址上重建的崇山寺从建筑规模和气势上看便可推想出当年的繁华。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慢慢去品味、消解和吸收。放眼望去,古城附近绿植茂密遮挡了许多曾经的辉煌和沧桑。三天时间太过匆匆,着实难以下笔。最后一站是百公里外的绥德郭家沟,算是七八年后再识那座仿旧的“三官庙”了。入住的郭家写生基地已经延续了近三十个年头,许多知名画家都曾来此,餐厅墙上那些泛黄的照片就是例证。相比,食宿条件和服务都要比双锁山那家好过许多,这也是它能坚持许多年的缘由吧!住地对面就是“平凡的世界”外景地,可惜这季节沟里树木太过茂盛遮挡了“双水村”原本平凡的真容,多少有些遗憾。人生的所有经历都是第一次,也是值得珍惜和回味的无价财富。十几天,足足又让两个不曾防晒的胳膊脱了一层皮,好在这游历和作品背后的故事犹如还在昨天、也在梦里。
以墨为史,重溯近代风云
-----赏析裴开元画作南京条约
玛吉阿米.木槿
裴开元先生这组聚焦近代历史的画作,是水墨与历史的深刻对话。以《南京条约》等屈辱条约为脉络,借传统笔墨回溯民族伤痛,兼具艺术张力与历史厚重。
在题材方面,是历史记忆的艺术打捞。选择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近代节点,将条约文本、中外军人形象熔于一炉,是对民族集体记忆的郑重打捞。《南京条约》页上,签订场景的群像、条约文字的斑驳,把百年前的屈辱具象化;中外士兵的对峙图,以“英国鬼子”“法国鬼子”“清朝旗兵”的并置,直观呈现力量悬殊与历史冲突,让观者触摸到民族苦难的肌理。
在技法方面,是水墨语言的历史转译。开元先生以水墨为媒介,完成历史叙事的艺术转译。人物塑造摒弃写实照相式复刻,用粗粝笔触、晕染墨色勾勒神态——外国士兵的硬朗轮廓、清朝旗兵的服饰细节,在写意中藏着写实功底;场景营造以淡墨铺陈沧桑感,条约文字与人物群像的呼应,让静态画面流淌历史动态。这种“以墨述史”的方式,突破传统历史画的宏大叙事,以个体视角的生动,激活历史的共情力。
从画作的价值方面无疑更具鲜明的意义。从铭记与反思的双重维度来看,画作不止于“记录”,更在“唤醒”。通过对屈辱史的艺术重构,传递出铭记苦难的重量,也暗含对民族坚毅韧性的回望——清朝旗兵的存在,是衰弱中的坚守符号。观者在水墨晕染里重读历史,既为往昔伤痛扼腕,也因艺术呈现的力量,生发出对当下的警醒与对未来的思索。
裴开元以笔为戟,以墨为锋,在历史与艺术的交融处凿出通道,让沉睡的近代记忆,借水墨苏醒,成为照见现实的镜与激励前行的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