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源”,意为“佛教源头”。“释”指佛祖释迦牟尼。因他创立了佛教,人们便以“释”来找代“佛教”。佛教创于古印度,白马寺如何成为源头?原因是佛教在印度已经基来消失,更没有留下佛家公认的遗迹。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蔡愔去西天的往返路上,还大量地记载了他取经的见闻及沿途各国的历史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和各地的人民生活习俗。汉明帝为铭记蔡愔西天取经的功劳,于第二年命他在洛阳城外,照天竺的样式修建了寺院,把送经来的白马也供养那儿。这座寺院命名为“白马寺”。蔡愔到古印度取经,为西天取经开了先例,他比人所共知的玄奘西天取经早了500多年,对佛教传入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白马寺是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中心,被众多的佛教派系公认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是佛教传入中国内陆后营建的第一座寺庙。此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各地都建有以白马为名的寺院。
通过白马寺,还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从此,佛教传入中国,蔡愔也就成为第一个到西天取经的人。“白马寺”也成为佛教释源。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参加,并入选“洛阳八大景”之中。1961年3月4日,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后,很多地方都建有以“白马寺”命名的寺院。据资料显示,全国现存的白马寺共有25个。除洛阳白马寺外,这些寺庙分布在不同的城市:
桐城市白马寺: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约建于唐朝末年。
互助县白马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又名觉化寺、金刚崖寺。
抚州白马寺: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白马寺始建于北宋初年。
晋城市白马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市区北侧五公里的白马寺山顶上。
贵德县白马寺:位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又称"乔什典格大具喜吉祥兴旺州"。
唐河县白马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香火鼎盛时佛塔林立。
福建永春白马寺:位于福建省永春县,是永春历史最为悠久的寺院。
成安县封边董村白马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有一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寺。
会理县白马寺: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始建于明代。
此外,还有其他城市如徐州、苏州、无锡、太原、晋城、广汉等地的白马寺。这些寺庙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广泛,而且在历史和文化价值上也各具特色。
历史上还有一座“白马寺”。虽然他的初名“白马招觉院”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他的尊容仍然存在于陕西省西安市户邑区。现代人们称它为“庞村寺”,原因是他所处位置地名为“庞村”。旁边就是我中学时代的母校——户县第四中学。
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初年(公元58—61年),初名白马招觉院,后西晋惠帝于太安元年(公元302年)颁布圣旨重新扩建更名为“行香院”(现寺中完好地保留有《圣旨碑》),并迎请住持高僧普觉法师入宫,以国师之礼相待,赐地千倾,造殿堂百座,瓦厦数千间,占地面积达66平方公里。
唐高祖李渊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更名为“庄严院”,当时“广阁堂榭,楹满千所,广扬瑜伽秘典”,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密宗道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礼部尚书李公奏准大定皇帝,敕建洪福院,故又叫“洪福院”;
至元代,有西域番僧天明和尚,“入定睹其地内有光,白玉碧相,庞大居士者,同发善心,为修造主,于是合众施为殿阁寮堂”,改行香院,占地面积仍达24平方公里。
明永乐三年(1405)重建,改为罗汉禅寺;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明嘉靖元年(1522)及四十四年(1565)两次重修,仍称罗汉寺。
后历代多次重修,几经劫波,民国时期尚存有山门三间,弥勒殿三间,天王殿五间,钟鼓楼东西相对、诸佛殿五间,大雄宝殿七间。
解放后寺内中轴线仍有七重殿堂,诸多佛像,均为密宗三头六臂忿怒像。千年古柏30余棵,石碑40余通。其中,寺内的“大鹏金子雕靠背”雕塑,与万花山五角攒角楼的精巧“暖阁”、祁村公输堂的“小木作佛龛”,并称“户县三绝”。
罗汉寺院现今占地23.87亩,现存留有元代诸佛殿一座,面阔五间六楹,飞檐式歇山顶,外有回廊可通四周,面宽15.78米,进深11.72米。大殿中供释迦牟尼佛及准提菩萨。另存有残塔1座,石碑6通(西晋孝惠皇帝碑、洪福院碑、罗汉寺重修记碑、重修罗汉寺画廊记碑、三教问答会名碑、罗汉寺图碑)。
传说印度二高僧永平九年到达中国后,在秦渡镇西约五六里的庞村附近建成最早的佛教寺院。直到永平十一年才迁至洛阳。汉明帝专门为之建寺,因白马驮经而得名“白马寺”。所以,庞村寺亦早于洛阳白马寺。
历史文献记载,这座神秘的寺院还和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关。
传说武则天执政时,户县曾出现了一个气焰熏天、飞黄腾达式的人物,名叫冯小宝。此人身材高大,面目英俊。本是一个市井无赖,流落于街头,不知因何机遇缘,与武则天的爱女千金公主私通,后来被推荐给武则天,成为武则天的“面首”。为了掩盖其行迹,削发为僧,被封为“白马寺主”(即主持),时人号称“白马招觉和尚”。后来,武则天为了使其身份尊贵,赐姓薛,与太平公主的夫婿薛绍攀上宗亲,改名薛怀义。后来因为太后宠爱渐衰,薛怀义十分怨恨,放火烧毁了唐、武周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明堂”。太后觉得是一件羞耻的事,于是下密诏,命太平公主挑选身体健壮的妇人,把薛怀义绑缚在殿内,令建昌王武攸宁、将作大匠宗晋卿率领壮士将其打死,用宫中小车载着尸体送往白马寺。
庞村寺几经战乱,解放后寺内沿中轴线仍有七重殿堂,殿内有诸多佛像,均为密宗三头六臂愤怒像。可惜在“文革”中被当成“四旧”全部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