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哑巴的莲花落》(终章)
1
殡仪馆新装的电子屏坏了,循环播放着张科长生前的廉政报告。老周蹲在哑巴身边,看他用烧火棍划开地上的积雪。锡纸片从破棉袄里源源不断地涌出,每张都印着"特供"水印,第307个故事写着:"有人把骨灰盒当保温杯用。"
李素琴打来电话说冰箱彻底坏了,融化的槐花饺子在厨房地上流成一条微型黄河。老周看见哑巴突然剧烈咳嗽,吐出一颗完整的枸杞——正是岳父饭盒里那颗,在雪地里红得像末代皇帝的印章。
2
火化炉检修完成后的第一具尸体是保健大师。老周看着传送带把他送进炉口,那顶假发在高温中突然直立起来,像株燃烧的蒲公英。哑巴不知何时站在操作间,烧火棍在控制面板上敲出《沙家浜》的节奏——和岳父当年熬药时的哼唱分毫不差。
骨灰出来时混着未燃尽的锡纸,老周看清上面印着第188个故事:砂锅居的服务员往鱼汤里加了香灰。窗外,表弟正在葬礼承包合同上签字,钢笔吸墨器里装着蓝莹莹的磷虾油。
3
老周在哑巴的锡纸堆里找到了拼图最后一块。第444个故事记录着:某天黄河水变清时,所有沉没的借条都浮了上来。其中一张写着"今借到周家阳寿十年",落款是二十年前砂锅居的订餐电话。
哑巴突然开口说话,声音像生锈的传送带:"该修烟囱了。"他掰开烧火棍,里面是扫帚柄缺失的那截,刻着完整的"平安"二字。殡仪馆的排烟管恰在此时轰然畅通,雪白的烟尘在空中组成一朵莲花。
4
老周把真正的遗嘱裱进了保健课堂的合影相框。照片里岳父的口袋微微鼓起,露出砂锅居收据的一角。李素琴包了新饺子,这次馅料是槐花拌黄河鲤鱼——鱼眼留着,像两颗没泡开的枸杞。
表弟派人送来分红支票时,老周正在擦验钞机。紫外线下,票面浮现出当年被淹仓库的出水口示意图,所有箭头都指向河神庙遗址。
5
冬至清晨,老周独自去了黄河。怀里的铝饭盒装着哑巴的锡纸、干瘪的枸杞和黄连饺子馅。冰层下传来沉闷的轰鸣声,很像中药锅爆裂前的动静。
他想起哑巴写的第1个故事:有人往冰窟窿里倒了一辈子没说的话,开春时对岸长出了会唱歌的莲花。饭盒沉入水底的瞬间,老周听见殡仪馆的烟囱又在冒烟,那烟柱笔直如岳父没写完的遗嘱。
(全文完)
——
后记:黄连馅的慈悲
写完这部小说,我像是跟着老周走完了一趟中年人的黄河。河水流到尽头,泥沙俱下,可偏偏在落日里泛着一点金。
最初想写的不过是个“亲戚借钱”的故事,可笔尖一落,那些人物自己活了——李素琴包饺子时掐的指甲印、哑巴锡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表弟西装内衬别的殡仪馆胸针……他们拽着我往更深的泥潭里走,最后竟在淤泥里摸到了几粒发亮的枸杞。
刘震云说:“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可老周们总被“从前”的借条、“从前”的遗嘱、“从前”那顿没煮熟的鱼头泡饼绊住脚。他们像黄河水里的泥沙,一边往下沉,一边又被人舀起来,砌成堤坝,再去挡新的洪水。
有朋友问,为什么最后让哑巴开口?我想,这世上最锋利的话,往往是从沉默里淬炼出来的。那些锡纸上的故事,是老周们说不出口的忏悔、算不清的烂账、咽不下的黄连馅。可当烧火棍掰开,露出“平安”二字时,慈悲才真正落地——它不在锦旗上,不在遗嘱里,而在扫帚柄的刻痕、药罐的裂缝、融化的饺子馅中。
感谢所有读完这本书的人。你们或许也在某个深夜,听见冰箱里的饺子化冻的声响,或是发现计算器“归零”的提示音比往日更刺耳。别怕,那不过是活着的声音。
2001年冬 于黑窑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