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民安《泰安赋》
编者按:
泰山安则四海安,泰安之名,自古便承载着华夏对“国泰民安”的深层祈愿。这篇《泰安赋》以赋体之庄重,融古今之视野,为我们铺展了一幅立体的泰安画卷——
溯历史,从龙潭智人的石火到大汶口的黑陶纹路,从秦皇封禅的金泥玉检到李白杜甫的诗赋留痕,文明的层累如泰山岩层般厚重;观当下,高铁如龙穿城,光伏映亮山乡,老街夜市的烟火与远程会诊的暖意交织,勾勒出新时代的活力图景;探精神,挑山工的坚韧、石敢当的守护、“两山论”的践行,让“平安”从地名升华为刻入骨髓的追求。
文以骈散相济见韵,事以古今相映显魂。作者笔下的泰安,既是一城一地的变迁史,更是华夏文明“守正创新”的缩影。读此赋,可观山之雄、水之智、人之勤,更能触摸到一个民族对“安定”与“奋进”的永恒向往。
国泰民安《泰安赋》
张庆明
岱宗拄天,汶水涵虚。雄镇东夏,气贯穹庐。泰安者,缘泰山而名,寓“天下安则泰山宁”之旨;凭汶水而兴,承“四渎润而群生阜”之泽。东眺沧溟浴日,西襟黄河漱玉,南挹徂徕青霭,北拥泰岳紫枢。山为城之体魄,城为山之脉络;水为境之灵源,境为水之画轴。溯其沿革,可探华夏文明之根;观其隆替,能察九州兴废之由。
史帙辉光,文明叠迹
洪荒初辟,圣迹昭然。五万载前,龙潭智人,砭石开蒙,穴居映月;八千岁际,大汶口民,黑陶纪农,聚落临流。“日、月、山”纹见尊天之意,骨笛清声传敬地之悠。少昊都于穷桑,凤鸟栖于丹穴;颛顼柴望于岱顶,云车驻于层丘。
封禅隆仪,帝王踵武。秦皇扫六合,登封泰山,立石颂“宇内混一”,金泥玉检,昭告苍昊;汉武巡八荒,筑坛汶上,植柏岱庙,“连理”含烟,阅尽流年。唐魏徵厘订封仪,删“夸功”之滥,存“祈福”之虔;宋真宗亲撰《封祀颂》,勒碑天贶,与壁画《启跸图》相映,画栋飞云,墨痕映日。
文星荟萃,诗赋流芳。孔子登岱,“小天下”喻胸襟之阔,故有“登临处”石刻铭踪;司马迁探岳,“究天人”著《封禅书》,遂成千古信史之宗。李白振衣,“天门长啸”传浩气;杜甫凝眸,“会当凌绝顶”寄壮怀。范成大记“山根城郭”之景,徐霞客录“七十二峪”之幽。
市井风淳,民俗承脉。北齐石敢当,“镇宅安邦”,石刻遍闾巷,成一方信仰之标;明清皮影戏,“镂影演史”,灯窗映古今,续百代伶人之巧。岱庙前“估衣街”,车毂击而商贾喧;泮池畔“茶肆寮”,茗烟浮而谈议饶。“泰山三美”——菜、腐、泉,乾隆品而叹“玉食莫过”;“社火百戏”——龙、狮、鼓,元夜演而庆“岁稔”。
今韵铿锵,气象维新
枢路通达,生态焕彩。昔时“煤城”旧影渐远,今日“绿谷”新颜益彰。高铁驰骛,贯南北若游龙,半日程连京沪;空港腾翔,接东西如展翼,万里道通亚欧。泰山松涛涌翠,覆盖率逾九成,“赤鳞鱼”洄游汶水;徂徕云岫含烟,氧吧润八区,“太平鸟”栖集林皋。
产业勃兴,民生熙乐。新能源基地崛起,光伏板铺就“阳光财富”,产量冠九州;文旅融合深耕,封禅大典以山为幕,观者逾三百万。乡村振兴绘卷:下港樱桃缀枝,电商销遍全国;大津口民宿依山,客至如归画中。
福祉普惠,笑语盈城。老街夜市,烤羊腰与豆腐脑香飘街巷;大学园区,研学客与青年辈共探文脉。中心医院联协和,远程会诊解山区之困;社区食堂暖耆老,三餐味含桑梓之情。此非“泰安”二字之真谛乎?国泰则民安,民安方国泰。
精神铸魂,薪火永续
韧如岱岳,行若挑夫。肩压千钧,步踏青云,“一步不歇,登顶方休”———挑山工之笃行,化作今日攻坚之锐。疫情来袭,白衣执甲逆行;项目攻坚,建设者昼夜兼程,皆此志也。
容若汶川,志在四海。古有齐鲁会盟,今有国际登山节,友城遍五洲,宾客聚泰岱。从封禅“敬天爱人”到“两山论”践行,汶水退耕还湿,矸石山变光伏园,山水共一色,此谓开放之智。
愿寄千秋,福泽万代。岱庙古柏下,翁媪教童孙认读“泰安”;高铁站台上,少年携“石敢当”文创赴远方。山之厚重、水之灵秀、人之勤谨,熔铸一城之魂——平安,不止于名,更在于行。
尾声
登日观峰,俯瞰泰安:楼如棋局,街似琴弦,车流若织,人烟似绵。抚秦碑汉柏,感岁月之悠悠;望新楼沃野,叹时代之焕焕。曰:岱宗永峙,汶水长流,泰安永昌,斯民永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