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政府网站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和团队的决定》,商州区板桥镇下湾村卫生室村医郝彦斌获“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
清晨的山雾还没散,商州区板桥镇下湾村的山路上,46岁的郝彦斌已背着药箱走了两里地。“张大爷的降压药该换剂型了,得盯着他按时吃。”郝彦斌手里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的健康台账,这是他扎根乡村26年的日常。
“郝大夫是我们的救命恩人!”说起郝彦斌,板桥镇上湾村村民柳海生的妻子红了眼眶。十几年前,柳海生突发脑梗塞,在医院住了30多天仍没有康复,医生建议回家疗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柳海生的妻子找到了郝彦斌。
那时没有通公路,郝彦斌每天天不亮就翻山十余里来为柳海生输液、针灸、按摩,40天从没间断过。经过40天的治疗,柳海生终于能拄着拐杖下地了。这样的故事,在郝彦斌的从医经历里不胜枚举。
从最初的“老三件”(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到如今的“智慧医疗包”,郝彦斌的药箱在变,但“随叫随到”的承诺没变。几十年来,他出诊360余次,诊治病人超过26万人次,为辖区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连续半年时间,他和村干部每天为下湾村杨院组群众及下湾村不能出门、不能下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做核酸检测,累计检测1.2万余人次。
“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郝彦斌指着村卫生室的“健康180医生工作站”,眼里闪着光。依托健康180医生工作站,半年来郝彦斌为村民服务超过1800次,成功筛查出一名急性心梗患者并及时转诊。“五一村的张根处来就诊时血氧只有55,脸憋得乌青。我赶紧联系转诊,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郝彦斌表示,远程会诊系统能直接连线区人民医院的专家,村民在家门口也能看上“大医生”了。
除了看病,对于村里的公共卫生服务,郝彦斌也同样上心。全村“两癌”筛查、老年人体检、营养包发放和妇幼保健等工作,他挨家挨户敲门通知,签约服务1万余人次,册子填得工工整整。
“我初中时就背会了中医汤头、药性歌诀。那时立志长大了要学医治病救人。”郝彦斌摩挲着泛黄的医学课本,那是他从卫校毕业时带回来的。从助理医师到执业医师,从函授学习到线上培训……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
“我不仅是一名乡村医生,更是一名党员。尽管乡村医疗工作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但我从未抱怨、退缩过。今后,我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救死扶伤’的初心。”郝彦斌坚定地说。
夕阳西下,郝彦斌骑着电动车往山坳里的村民家赶,车筐里装着刚领的免费药。山路上,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一盏灯,照亮了秦岭深处的健康路。(来源:商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