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砍向倭寇,血战喜峰谷口。抗日英雄今在此,长城万里岂易手。
山河共怒吼。
残阳腥血横流,阴风惨淡九州。
笑看生死赴仇雠,纵横燕赵拭兜鍪。
英名垂千古。
赵登禹路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为纪念抗日将领赵抗战胜利后更名赵登禹路。此路在元代为大都金水河故道,民国初年名为暗沟,1921年辟筑成路,仍名北沟沿。
1937年赵登禹英勇抵抗日军进攻血战南苑时壮烈殉国,1947年,北平市政府为纪念赵登禹抗日殒身命名为赵登禹路。
赵登禹墓在北京丰台区宛平城东门外西道口铁路桥西北侧,墓碑镌刻:“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1898-1937)”。赵登禹,字舜诚,山东省菏泽市杜庄乡赵楼村人,著名抗日将领。
“九一八”日本战领东三省icon后之1933年2月,日军又越过山海关侵犯热河,3月4日攻占承德,进攻长城各口,长城抗战爆发。3月9日,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在喜峰口与日军激战,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时任109旅旅长的赵登禹为前敌总指挥,率部占据喜峰口两侧高地,以500人的大刀敢队与日军争夺喜峰囗,他激励官兵:“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只有不怕牺牲,才能救亡……”。3月11日夜,赵登禹率敢死队一部,翻山越岭,夜袭日军。日军睡正酣,将士以红缨大刀英勇杀敌,敌人死伤殆尽,此战摧毁敌炮18门,取得“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大胜,由此,大刀队名震天下,音乐家麦新以大刀队杀敌事迹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响彻中华大地,成为振奋民族精神、英勇抗战的号角。
29军原属冯玉祥西北军,因为部队枪支弹药不足,士兵配发大刀,请刀师高手传授刀术。军刀三尺长、七斤重,锋利无比,手一把。
1937年七七事变暴发,日军进犯北平、天津。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率部守卫北平城郊南苑,战事惨烈,损失惨重,但仍誓死坚守。7月28日,南苑阵地失守,赵奉命后撤,途中遭伏击,壮烈殉国,时赵年仅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是役,29军副军长佟麟阁亦血战殉国。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陆军上将,将其遗骨重新安葬在卢沟桥畔,将北沟沿改名赵登禹路,将北平通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