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这东西,真是奇妙得很。人自呱呱坠地,便已入了圈子。先是父母兄弟,继而邻里玩伴,再后来便是同窗同事。圈子如网,人如鱼,游来游去,总脱不了这网的束缚。
我曾见过一个少年,生得伶俐,读书也颇聪明。其父是个卖豆腐的,每日天不亮便推着车出去,日暮方归。那少年起初也帮着父亲磨豆煮浆,后来进了学堂,竟显出几分才气来。先生们都说他"非池中之物",将来必成大器。果然,他考入了城里的高等学堂,与一群富家子弟同窗。起初他还穿着补丁衣服,说话带着乡音,常被同窗取笑。然而不过半年光景,他已能操一口流利的官话,穿着时新的洋装,谈论着西洋的学问了。他的父亲来看他,他竟躲着不见,说是"有损颜面"。那卖豆腐的老人只得将攒下的银钱托门房转交,自己抹着眼泪回去了。
又有一个商贾,原本在街角开着一间小杂货铺,日子倒也过得去。后来不知怎的,结识了几个"体面人",常与他们出入酒楼茶肆。渐渐地,他觉得自己的小铺子太寒碜,便借了高利贷扩大门面,进些贵重货物。那些"体面朋友"时来捧场,赊账购物,口里说着"改日一并结算"。一年下来,账本上记满了赊欠,现钱却不见几个。最后债主逼门,铺子倒闭,那些"体面朋友"早已不见踪影。商贾走投无路,在一个雪夜投了河。捞上来时,手里还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欠条。
圈子能成就人,也能毁人。我曾听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诚然不假。凤凰群中,山鸡也能学得几声鸣叫;粪土堆里,明珠也难免沾染秽气。人之于圈子,犹如草木之于水土,得其宜则茂,失其宜则萎。
然而最可悲的,莫过于那些削尖了脑袋要往"上等圈子"里钻的人。他们像是着了魔,不惜扭曲自己的本性,抛弃旧日的亲友,只为得到那个圈子的认可。殊不知那些所谓的"上等圈子",往往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一旦新鲜血液失去价值,便如嚼过的甘蔗渣一般被吐出来。
好的圈子,不在于其中人身价几何,而在于能否互相砥砺,共同长进。农人相聚,谈的是稼穑之事;工匠聚集,论的是技艺之道。即使贩夫走卒,也有自己的规矩和体面。反倒是那些整日里互相吹捧、以财势相炫的圈子,最是空虚无聊。
人生在世,能得一两个知己足矣,何必强求挤入什么显赫的圈子。狐假虎威,终不免露出尾巴;蝇附骥尾,虽千里犹是苍蝇。
圈子如衣服,合身最好;若为了华丽而硬套上不合身的华服,走起路来反而更显蹒跚。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