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跨越山海的塔影:雷建德眼中的莺莺塔与比萨斜塔
8月15日下午,中国《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专程观赏了意大利“比萨斜塔”。在中国永济普救寺的古刹钟声里,在意大利比萨城的广场晨曦中,两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塔,始终萦绕在《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的心头。一者承载着东方爱情传奇的空灵回响,一者见证着西方建筑艺术的倔强姿态,它们虽远隔万里,却在时光长河中各自闪耀,成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文明印记。
永济普救寺内的莺莺塔,以其古朴端庄的身姿雄峙西侧,独立擎天。这座砖砌筑的古塔,原身为7层舍利塔,在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地震中损毁,现今所见为公元1563年重修后的样貌。全塔十三层,高三十六点七六米,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留存着唐塔的鲜明特征。七层以上的突然收缩,让塔身更显灵巧。塔内各层有甬道相通,常人可上至九层,只是六、七层需经五层中转方能抵达,这般巧妙设计暗藏古人的匠心。
而最引人称奇的,是莺莺塔奇特的回声效应。在塔附近以石相击,特定位置便能听到“咯哇、咯哇”的类似青蛙鸣叫的回声,民间传为筑塔时安放金蛤蟆所致,实则因塔身中空的声学原理。回廊西侧外的击蛙台是击石最佳处,台下山坡的蛙鸣亭则是聆听蛙音回音的绝佳所在。不仅如此,莺莺塔还兼具“收音机、窃听器和扩大器”的效能——塔下能听到2.5公里外蒲州镇的唱戏声、锣鼓声,附近村镇的汽车声、拖拉机声,乃至人们的家常话、嬉笑声与鸡鸣狗叫声;塔下鸟叫声经其“扩音”后,亦能传至远方。其回声机制源于三方面:塔内中空的声学反射,使中层听上层说话如从下方传来;塔檐复杂结构的反射作用;以及墙壁的反射,这与天坛回音壁仅靠墙壁反射的原理不同。因此,在塔四周击石拍手,皆可听到清晰蛙音,且随位置变换,回声还会呈现从空中或地面传来的差异。方志中记载的“普救蟾声”,正是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千里之外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则是罗马式建筑风格的代表。这座八层白色大理石钟塔楼,地面以上总高56米(从基底算起为58.36米),整座建筑为中空圆柱形砌体结构。从下至上,213个由圆柱构成的拱形券门依次排列:最下层为实墙,底层15根圆柱刻绘着精美浮雕;中间6层各有31根圆柱,以连续券作面罩式装饰;最上一层12根圆柱向内收缩,为建筑画上利落句点。塔内螺旋式楼梯连通所有回廊,可直达塔楼顶部。
比萨斜塔的意义远不止于其独特的倾斜姿态,它与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共同构成的比萨大教堂广场,对11世纪至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将这一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
在雷建德看来,莺莺塔与比萨斜塔,虽分属东西文明,有着不同的建筑形制与文化内涵,却同样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一座在《西厢记》的浪漫叙事中回荡着千年蛙鸣,一座在建筑力学的挑战中坚守着艺术尊严,它们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交相辉映,诉说着各自的故事,也见证着世界文化的多元与共荣。(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