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话把心硌疼了
杨念话五十岁那年,在矿上救了个哑巴孩子。孩子不会说话,却总往他兜里塞煤块。有回杨念话掰开煤块,发现里头裹着张糖纸——正是当年他爹留给他的那种。
矿工们起哄:"老杨,这是老天爷给你递话呢!"
杨念话把糖纸贴在床头,半夜听见"咔嗒"一声,糖纸自己展开了。上面慢慢显出字来:
"话硌在心里疼,说出来更疼。"
第二天,哑巴孩子不见了。矿长说压根没这个人,杨念话却从枕头底下摸出把煤渣——捏碎了,里头全是糖纸折的小星星。
---
第十五章:话在血里流
杨念话六十大寿那天,孙子带着对象回来。姑娘是县广播站的,说话像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
"爷爷,您给俺们说句吉利话呗?"
杨念话张了张嘴,突然咳出口黑痰。孙子慌了神,却见爷爷摆摆手,从痰里捏出颗亮晶晶的东西——是四十年前含过的那块糖,居然还在嗓子眼里。
姑娘吓得直往后退,孙子却哭了:"俺爹临死前说,爷爷的话都结成糖了。"
当晚,杨念话把糖块泡在酒里。酒变成血色,喝下去浑身发烫。他摸到心口发硬,照X光一看:心脏表面结着层糖壳,像话梅糖上的霜。
---
第十六章:最后一颗话梅糖
杨念话走得很突然。早晨还喝了三碗粥,晌午就歪在枣树下没气了。手里攥着本皱巴巴的《新华字典》,翻在"话"字那页。
孙子整理遗物时,发现个铁盒装着三样东西:
1. 带血丝的糖块
2. 广播站姑娘第一次来的录音带
3. 1958年的粮票(背面写着"饿死也不能说饿")
下葬时,孙子往棺材里放了包话梅糖。雨突然下大了,糖纸上的字化开,变成红汤流进坟坑。
有人说听见坟里有动静,趴下一听,是"嘎嘣嘎嘣"嚼糖的声儿。
---
【最终章·糖人说】
如今枣树结的枣都是甜的,唯独那颗歪脖子树结的枣发苦。村里孩子却最爱摘——他们说苦枣核上有字,含在嘴里能尝出百年前的味道。
去年有个作家来采风,孩子递给他颗苦枣。作家嚼着嚼着突然哭了:
"这不是枣,是杨百顺没卖出去的那板豆腐。"
风吹过枣林,千万片叶子同时翻动。你要是仔细听,能分辨出三种声音:
1. 沙沙声(杨老六擦豆腐刀)
2. 咔嗒声(牛爱国挖煤的镐)
3. 咯吱声(杨念话嚼糖的牙)
合起来,正是那句:
"话啊,得含着说。"
——
后记:关于沉默的糖
写完这个故事,我总觉得嘴里泛着苦味,像含了一颗放得太久的话梅糖。
最初,我只是想写一个关于“说话”的故事。中国人活一辈子,说的话能堆成山,可真正有用的,往往只有那么一两句。其余的大多是废话、闲话、气话、谎话——可偏偏是这些没用的话,填满了我们的日子。
杨百顺、牛爱国、杨念话,这祖孙三代像传接力棒一样,传递着同一种困惑:为什么人越说话,越觉得孤独?
杨百顺的爹用“豆腐比话实在”教会他沉默,可沉默了一辈子,临了却发现,最想说的话,还是烂在了肚子里。
牛爱国死在煤井下,煤是黑的,话是白的,可最后留在世上的,却是一句“煤比人实在”。
杨念话更绝,干脆把话变成了糖,含在嘴里化了六十年,直到死,糖还在嗓子眼里硌着。
三代人,三种活法,可结局都一样——话没说完,人先没了。
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宿命:我们的话,从来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咽的。咽不下去的,就变成糖、煤、枣、豆腐,一代代传下去,直到有人能真正听懂。
写作时,我常想起我爷爷。他是个木匠,一辈子不爱说话,可每次喝醉了,就会摸着我的头说:“人啊,能不说就不说,非说不可的时候,就说真的。”
可什么是“真的”?他直到走,也没告诉我。
现在想想,或许他早就说了,只是我没听懂。
就像杨百顺的豆腐,牛爱国的煤,杨念话的糖——真正的话,从来不在嘴里,而在手上、在土里、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物件里。
所以,如果你读完这个故事,觉得心里硌得慌,别急着吐出来。
那可能是一颗你没嚼完的糖。
——作者
2015年冬于北京
---
【后记附注】
1. 创作初衷:探讨中国人“欲说还休”的集体无意识,展现语言在代际传递中的损耗与重生
2. 叙事实验:用物的嬗变(豆腐→煤→糖)替代直白的情感表达,实现“话在物中”的美学追求
3. 文化隐喻:三代人名中的“顺”“爱国”“念话”,暗合中国百年来的精神变迁史
4. 读者互动:最终将解读权交给读者,邀请其品味自身的“话梅糖”
最后一句话:
“写完这个故事,我终于明白爷爷没说完的话——真话不是用来听的,是用来硌牙的。”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