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话在风里转
杨百顺死后第七天,村里来了个说书的瞎子。
瞎子坐在老槐树下,弦子一拉,开口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村里人端着饭碗围过来,听他说《三国》《水浒》。说到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时,二娃突然插嘴:"杨老汉活着时候常说,关二爷一辈子就记住一句'降汉不降曹',顶别人说一车话。"
瞎子弦子停了停:"这位老哥是个明白人。"
夜里,瞎子借宿在杨百顺的老屋。摸着炕席上的人形凹痕,他突然问二娃:"这老爷子最后留啥话没有?"
二娃指着堂屋的煤堆:"话都变成煤了。"
瞎子"哧"地笑了,从褡裢里掏出块醒木:"知道说书的为啥要拍这个?话太多,得靠响声镇住。"说着"啪"地一拍,"你听,这一声响,顶我白活半辈子。"
第二天瞎子走时,在煤堆上放了块醒木。
---
第九章:话赶话的戏
开春,县里来了个戏班子。唱的是《墙头记》,讲两个儿子不养老子的故事。
台下有个后生突然哭出声——是牛爱国的儿子。村里人这才知道,孩子被舅舅接走后天天挨骂,说他爹是"短命鬼"。
老会计把烟袋锅往鞋底上磕了磕:"当年杨老汉要是在,准保说'畜生话不入人耳'。"
戏班子走时,孩子在后台扒着箱子看。班主问他看啥,他说:"我爷爷说,戏词都是掏心窝子的话,要穿着别人的衣裳说。"
班主愣了半晌,往他兜里塞了把铜钱:"小子,你爷爷是个人物。"
---
第十章:话落地生根
清明,二娃带着牛爱国儿子去上坟。
孩子突然问:"叔,我爹我爷都埋在土里,他们说的话是不是也埋着了?"
二娃指着地里的麦苗:"瞧见没?话跟麦种似的,入土就发芽。你爹说的'煤实在',你爷说的'话顶饿',都在你身上长着呢。"
孩子弯腰抓了把土,突然说:"等我死了,把我种成高粱吧——爷爷说高粱最耐旱,跟穷人一样,给点阳光就咧嘴。"
二娃鼻子一酸。这时风吹过来,坟头的纸灰打着旋往天上飞,像谁把揉碎的话又撒了出来。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