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
第一章:话是空的,人是实的
杨百顺十六岁那年,第一次明白一个道理:世上的人,不是不会说话,而是说的话都没用。
这个道理,是他从卖豆腐的爹杨老六身上悟出来的。
杨老六的豆腐摊摆在延津县城西街口,青石板上常年浸着豆腥味。他卖豆腐有个规矩——不吆喝。别人卖豆腐都扯着嗓子喊"热豆腐——",杨老六就蹲在摊子后面,手里攥着秤杆,眼睛盯着来往行人的脚。有人停步,他就掀开湿布,露出雪白的豆腐,用刀比划一下:"要多少?"
这天晌午,镇上粮行的李掌柜踱过来。李掌柜穿长衫,手指头又白又胖,跟豆腐似的。
"老杨,来二斤豆腐。"
杨老六下刀,豆腐"噗"地分开,断面跟镜子一样平。上秤一称,秤杆翘得老高。
"二斤二两,算二斤。"
李掌柜眯着眼看秤星:"老杨,你这秤不准啊。"
杨老六的手顿了一下。他没抬头,把豆腐放回案板,又切了一小块补上。这次秤杆平了。
李掌柜拎着豆腐走了,鞋底碾过青石板上的水渍,发出"吱呀"声。杨百顺蹲在旁边数铜板,忍不住问:"爹,咱的秤明明准的,你咋不辩解?"
杨老六用湿布擦着刀,说:"话越说越薄,豆腐越压越实。"
这句话在杨百顺心里转了三转。他看着爹把剩下的豆腐码好,湿布盖上去,水珠顺着布角往下滴。西街的日头斜过来,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块发霉的豆腐干。
后来杨百顺才明白,那天李掌柜根本不是嫌秤不准,是前些天杨老六没给他家送豆腐脑。话里的话,比秤杆上的星子还难认。
---
第二章:话传三遍,狗都不信
杨百顺二十岁上,在县衙找了个传话的差事。
这差事看着轻省,就是跟着县太爷后头跑腿。县太爷说"升堂",他就往前院喊"升堂——";县太爷说"退堂",他就扯着嗓子嚎"退堂喽——"。工钱不多,但能蹭官家的饭,偶尔还能得几个赏钱。
腊月里审一桩偷牛案。县太爷坐在堂上,摸着胡子说:"按律当杖二十。"
杨百顺传给师爷,师爷正打瞌睡,听成"当赏二十"。心想这贼运气好,提笔改成"念其初犯,从轻发落"。
公文传到牢头手里,牢头不识字,找衙役老赵问。老赵眼斜,把"从轻发落"看成"从重发落",抡起板子打了贼四十大板。
贼趴在条凳上嚎:"不是说赏二十文钱吗?"
这事闹到县太爷跟前,一查才知话传歪了。县太爷气得摔茶碗:"话传三遍,狗都不信!"
杨百顺被革了职,蹲在衙门口的石狮子底下发呆。算命的吴瞎子拄着棍过来,竹竿"嗒嗒"敲着地缝。
"传话的差事没了?"
"没了。"
"知道为啥没的?"
"话传歪了。"
吴瞎子咧开嘴,露出两颗黄牙:"人这一生,不是话找话,就是话赶话,最后话害话。"
---
第三章:说不出的,才是真的
杨百顺流落到王家庄,给杀猪的老裴打下手。老裴的妹子是个寡妇,男人修河堤时让塌方埋了,留个八岁的孩子叫牛爱国。
寡妇看杨百顺老实,招他当了上门女婿。成亲那天没有喜宴,就煮了一锅杂面汤。牛爱国蹲在灶台边啃馍,突然说:"你不是我爹。"
杨百顺端着碗的手一抖,热汤洒在裤裆上。寡妇抄起扫帚要打孩子,杨百顺拦住:"孩子没说错。"
这家人过日子像闷葫芦。早晨起来,寡妇烙饼,杨百顺挑水,牛爱国喂鸡。吃饭时三个人围着小方桌,只听见筷子碰碗的声响。有一回隔壁马婶来借盐,站在院里喊了三声没人应,推门一看,三口人正闷头喝粥呢。
"哎哟,这一家子哑巴!"
荒年来了,家里只剩半碗高粱面。寡妇把面分成三份,杨百顺把自己那份倒进牛爱国碗里。牛爱国愣了愣,又把碗推回去。推来推去,粗瓷碗"咣当"掉地上,碎了。
寡妇突然哭了:"你俩倒是说句话啊!"
杨百顺蹲下去捡碎片,手指被划出血。他看着血珠渗进地上的面糊里,心想:"话要是能顶饿,世上就没饿死的人了。"
---
第四章:一辈子,就为一句明白话
寡妇得痨病死了。咽气前,她攥着杨百顺的手,嘴唇动得像离水的鱼。杨百顺把耳朵贴上去,只听见"嗬嗬"的气声。
出殡那天,牛爱国突然说:"俺娘最后想说——'粥别熬太稠'。"
杨百顺的眼泪"啪嗒"砸在棺材板上。他想起寡妇总嫌他熬粥费粮食,每次都说"稀点好,稀点经饿"。原来人临死前惦记的,不是啥大事,就是锅里的稀粥。
牛爱国二十岁那年要去山西挖煤。临走前夜,爷俩蹲在门槛上抽旱烟。月亮像块冻硬的豆腐,冷冷地挂在天上。
"爹,你这辈子最明白的一句话是啥?"
杨百顺吐着烟圈,想起十六岁那年豆腐摊前的日头,想起衙门里传歪的话,想起摔碎的粗瓷碗。烟锅里的火明明灭灭,像一辈子没说完的话。
"人活着,不是为了说话,是为了找那个能听懂你话的人。"
牛爱国点点头,背着包袱走了。杨百顺望着他的背影越变越小,最后变成黄土路上一个黑点。风卷着沙土打转,像谁把一辈子的话撒在了野地里。
---
【终章】煤黑子的话
后来牛爱国死在山西的煤窑里。塌方时,他推开了同村的二娃,自己被埋在了三十米深的井下。
工友们收拾遗物,在他贴身口袋里发现张油纸,上面用煤灰写着:
"爹,我找到了——能听懂我话的人,是地底下的煤。"
二娃把纸条捎回延津。杨百顺已经七十三了,耳朵背得厉害。二娃对着他耳朵喊了三遍,他才听清。
老人用皴裂的手摸着纸条,突然笑了:"好,好,煤实在,不说瞎话。"
那天夜里,杨百顺梦见自己变成了十六岁的少年,站在豆腐摊前。爹掀开湿布,雪白的豆腐冒着热气。西街的日头暖洋洋的,照得人想打瞌睡。
这次,他听清了爹没说出的话:
"人啊,一辈子说多少话都是空的,能有一句落在地上生根,就算没白活。"
(全文完)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