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村 蝶 变(下)
——曹川镇下坪村扶贫移民纪事
文/ 师存保
龙潭沟是去下坪乡的必经之路,我不知路过多少次。加之这个小村很有名气,抗战时期朱德总司令从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前往曹川镇太寨村,与国民党卫立煌谈判抗日事宜时,曾在此地住过一晚,因此倍受关注。这个村也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沟,两面坡上土少石头多,用石头片垒砌后再用土垫出来的耕地,一小溜一小溜的,小的只有一半分大,有的甚至只有农家土炕那么大一点,种不了几棵玉米。土地瘠薄,不耐旱,打不下粮食,还特别费工费力。
人们急切盼望生存条件的改变,所以“搬得出”不是大问题。但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自个儿的老村、老院,生怕离开了老窝建不起新窝,生怕离开了那几亩薄地,断了往后生活的来源。党支部、村委会提出了“离土不离乡”的搬迁方案,就是在主村下坪——即原乡政府所在地,开辟新的移民区,让条件差的自然村整体搬迁。住房统一规划,自主建没,允许一人一居,老百姓有充分的自主权。这里是一道岭梁,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原来的县道正在改造提升为省道,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从移民区经过。搬迁后所有的自然村全部平整造地,对原有的道路改造重修,为规模化种植创造条件。村民们还是自己种自己的地,让子孙后代有个永远的家乡,村民们看到了真切的希望,自然就有了积极的行动。
张书记说:“能够‘搬得出’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扶贫搬迁方案的制定和推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最大限度的按照移民户的意愿和需求来考虑问题。”他和他的一班人,始终做到了这一点。他还说,2017年申请移地扶贫搬迁项目时,他就当了村长。移民户中有的只有一口人,能不能安排?有的想到县城去居住,怎么办?对此,老支书郝普选说,尽最大限度满足大家的意愿。结果,移民区内一口人的户型就有45户,占10%还多,虽然面积小,但能独立生活,有了自由的空间。到县城河阳社区安置的共69户225口人,占总搬迁户的16%左右。
安置区中心有一条沟,在规划时予以保留,说是尽可能保持安置区域的原有植被。但实施过程中,移民户提出了不同看法,说这段沟不填起来,我们的一些住户出门不远还是沟。咱山里人守了一辈子沟,就缺块晒谷唠嗑的场地,少了这,还能算宜居之地吗?村两委立即申请修改了原定方案。他们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昼夜不停三班倒,只用了28天,异地取土50多万方,把那条深沟垫起来了,建了3200平米的文化广场,为移民区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到傍晚,广场舞的灯影漫过围栏,孩子们追着皮球跑过曾经的沟壑 —— 这岂止是填沟呢,分明是为村民们搭建起了走向诗和远方的金桥。
张书记说,其实“稳得住”和“能致富”是因果关系,稳得住是藤,能致富是花,藤壮了花才开得旺,才能结下果。只有“能致富”才能“稳得住”。为了“稳得住”,村两委把花椒产业发展作为致富的基础产业,2018年建立育苗基地,免费给种植户发放,优质花椒基地一下子扩大到2100多亩,其中贫困户就有1300亩。改善村里内交通,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他们对原有机耕路拓宽硬化,新开通田间道路13公里,旧窑院拆除复垦土地80余亩,给脱贫致富按上了助推器。抓技能培训,扩大就业,让季节性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就能挣到钱。先后培训家政、足疗、电焊、厨师、花椒管理等500余人次,使100余人有了一技之长,就地务工人数达到近200人。那焊花溅起的灿烂星光,那椒香传递出的烟火气息,都是村民们幸福生活的美好与浪漫。
村里设立“乡贤会”,每逢佳节,村两委邀请能人智者座谈,献计献策,移民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就是这样办起来的。我问张书记:“现今在村里生活的还有多少人?”他说,大概1000口多一些吧,差不多是总人口的一半。村里有个中心小学,80多名学生,还有一个幼儿园,很热闹的。我由衷感叹这里的人气还旺,就是在一些土地平展的地方,在村里坚守的人也很少了。我想,没有了人口,那靠什么来振兴乡村呢?
如今走进下坪村,那斑驳的石头墙还在讲着老故事,安置房却驼着光伏板,接受着太阳的抚慰,积蓄着新发展的无穷能量。耸立在村西丘陵的关帝庙,香火依旧缭绕,而庙后新修的产业路,正承载着山货运往山外的繁华市场。清凉的山风掠过文化广场的健身器材,惊起一群飞鸟,它们越过一个个茂盛的花椒园,一户户崭新的小院,最后轻轻落在扶贫车间高高的瓦脊上 ——它们在欢歌,在舞蹈,在为这山村的蝶变,为这千年土地上生长出的新希望,更为这新时代里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踔厉前行,为党旗在小山村上空高高飘扬,它们放声歌唱,纵情舞蹈……
2025年6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