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八十载:
从抗战胜利到钢轨上的《论持久战》精神传承
作者/ 尚新联(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务段)
钢轨记烽火长歌,锤敲未凉热血
——题记
当2025年的晨光爬上铁轨,八十年前的硝烟似还在风中轻荡。
"浴血山河烽火燃,八年抗战志弥坚",这诗句里的悲壮与不屈,如今正顺着钢轨的纹路,融进我们每个铁路人的掌心温度里。今天,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上,再次重读《论持久战》,更加懂得了那些穿透岁月的智慧,早成了我们脚下的路。
《论持久战》最能打动人的,是在迷茫时给人一股子必胜的劲。抗战刚打响,有人说"亡国了",有人盼"速胜",毛泽东在文中一句话钉住人心:"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他说胜利得靠"中国人民的大联合",这话像火种,点透了大家伙儿的心。
1938年冬,河北阜平的油灯下,八路军念到这句话时,老农王德胜烟袋锅攥得咯吱响:"俺儿子在平型关来信,鬼子再凶,耗不过咱人多心齐!"那晚,十几个后生揣着烟盒上抄的这句话就上了战场。那会儿的中国,战壕里的兵把"最后胜利"刻在枪托上,破屋里的百姓用灶火烘着油印纸——这信念,八十年了,还在咱骨头里。
这篇文章不光给信念,更是给了实在的办法。毛泽东说抗战得走三步:防御、相持、反攻,相持阶段最关键。这话不是空谈,河北冉庄人就活出了样儿。1942年鬼子"扫荡",他们照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法子,把地道挖成"地下长城":射击孔对村口,陷阱连要道,里头还能做饭上厕所。一次把百十来个日伪军耍得团团转,村长张森林日记里写:"毛主席说要'熬',咱就熬出智慧——地道就是本钱!"
说到底,胜利的根在老百姓。《论持久战》里说"兵民是胜利之本",沂蒙妇女王换于最懂这话。1943年,她的"战地托儿所"养着30多个八路军娃,自家嚼树皮野菜,小米粥全给孩子。日军突袭时,她用身子堵山洞,护住怀里的"革命根苗":"战士流血,咱得守住他们的后。"这就是人民战争——河北大娘倒光最后一碗米,山西少年偷偷扛枪,江南渔民黑夜里摇舢板送情报,无数双手搭起了长城。
八十年过去,当高铁掠过山河时,钢轨的震颤里还能听见当年的号子。抗战时,敌机炸过,铁道兵趴在发烫的铁轨上喊"钢轨不断,运输就不能断";列车困了,老乡蹚泥沼送干粮:"这火车载着盼头!"如今,我们铁路人守着智能化调度台前,看着信号灯眨着眼,动车组跑成了"陆地飞侠",可那股子劲没变。
走进凌晨三点的机车三级检修平台,检修工手里的仪器在机车心脏里"走"得仔细,像当年铁道兵排查弹痕;调度员盯着屏幕上的列车运行图,比当年扳道工盯道岔还专注——这就是新时代的"持久战"。"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不是口号,是咱拧紧每颗螺丝、守好每趟车的实在活儿。
从土坯房里的油印稿到调度室的电子屏,从冉庄地道里的煤油灯到高铁驾驶舱的仪表盘,变的是时代的工具,不变的是《论持久战》里那股子"熬得住、干得实"的精气神。
你听,钢轨与车轮撞击的节奏里,藏着当年铁道兵"钢轨不断"的呐喊;调度台信号灯的闪烁中,续着老百姓"载着盼头"的嘱托。我们这些铁路人,拧紧道钉时攥着的是八十年前的那股劲,目送列车远去时望着的是民族复兴的那条路。
八十年烽火淬炼的信念,正顺着每一米延伸的铁轨,往远方铺展——就像当年的持久战终将迎来胜利,今天的我们,也会在这条"交通强国"的轨道上,一步一脚印,把日子铺得更稳,把前路照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