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细昌
林公祖殿内的彩画,宛如一袭华丽的锦绣霓裳披覆在建筑之上,其色彩斑斓、绚烂夺目,令人目不暇接。正如古人所赞叹的那样:“丹青泼锦绣,笔底呈霓虹”。工匠们运用了丰富多彩、艳丽夺目的颜料,精心地为林公祖殿的梁栋、藻井、阁楼等部位绘制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故事和场景。它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和英雄事迹,将观者带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彩画不仅是对建筑的美化,更是对建筑精神的升华。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了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使得林公祖殿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彩画艺术的瑰宝。
彩绘是用矿物颜料,在传统建筑的表面上描绘出各式纹样与图案。其兼具装饰与保护功能,增强了建筑美学的视觉效果。绘制内容多为八仙人物、龙凤、花卉图案等。建筑师将这些具象元素组合,与业主共同营造独特意境,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林公祖殿的建筑风格为典型的闽东传统建筑,其彩绘艺术是该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彩绘主要分布在祖殿的梁柱、藻井、垂花柱、雀替等部位,内容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等多种题材。
林公祖殿的彩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类型:
一、梁柱彩画。传统中国建筑注重建筑艺术和装饰美感,“雕梁画栋”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画栋”指的是在建筑的梁柱、屋檐等部分施加绘画装饰,既美观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防止木材直接暴露在风雨中加速朽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也逐渐演变为形容建筑物华丽、高档的词汇。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梁枋是支撑屋顶的重要结构之一,同时也是装饰的重点部位。在林公祖殿的梁枋上的装饰图案通常非常精美,其中一种就是“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仅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风格严谨庄重,用金量大,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和玺彩画”的龙纹贴以金铂,在蓝色或绿色的底子上闪闪发光,产生一种金碧辉煌的效果。
这幅精美的和玺彩画,它位于林公主殿的额梁之上。这幅彩画将龙的形象与几何图案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梁心的位置上,我们看到了一条金色的龙盘旋于红色背景之上,周围则是各种颜色的几何形状和花卉图案。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幅彩画非常精致细腻,色彩丰富多样,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它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由于和玺彩画只用于皇家宫殿和坛庙等重要建筑上,因此它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藻井彩画。林公祖殿内采用彩画最多的是藻井。六组藻井彩画图都采用苏式彩画的技法,如线描、渲染、堆塑等多种手法,这使得彩画不仅有平面的美感,还有立体的质感。在藻井彩画中,可以看到线条流畅自然,色彩过渡均匀,显示出高超的绘画技艺。

这组八仙彩画图采用鲜明生动的人物造型、明快鲜艳的色彩运用、严谨有序的构图布局以及精湛细腻的工艺技法,生动表现八位神仙的形象和神态:
第一幅图是铁拐李。铁拐李是八仙中最年长的一位。在这张图片中,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手持挂着葫芦的拐杖(他的法器是葫芦)。似乎正在沉思或者冥想。他的眼神深邃而宁静,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和洞察力。
第二幅图是钟离权。姓钟离,名权,号正阳子。形象上袒胸露乳,手摇蒲扇(他的法器是蒲扇),大眼睛,红脸膛,头上扎了两个丫髻。在这张图片中,他坐在一只狮子旁边,神态自若,恍如闲散的汉子。
第三幅图是吕洞宾。吕洞宾是一位道士,他经常被描绘成手持宝剑形象。在这张图片里,他骑着一只豹,手中拿着一把剑(他的法器是宝剑),神态悠然自若。
第四幅图是张果老。张果老是一位长寿老人,他常常倒骑着一头驴子。在这张图片中,他站在一匹马(或是驴?)旁边,手里拿着鱼鼓(他的法器是鱼鼓)。他的表情轻松愉快,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满意。
第五幅图是韩湘子。韩湘子是一位音乐家,擅长吹笛子(他的法器是竹笛)。在这张图片中,他站在一只白鹤前,手里拿着一支笛子。他的眼神温柔而深情,仿佛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
第六幅图是蓝采和。蓝采和本为男子,常常女装打扮,手提花篮(他的法器是花篮)。在这张图片里,他手中提托着花篮,驾着一条龙在空中飞腾。
第七幅图是曹国舅。曹国舅是一位皇亲国戚,。在这张图片里,他坐在马上,穿着官服,手持玉板(他的法器是玉板)。他的脸上带着微笑,看上去非常悠闲自在。
第八幅图是何仙姑。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从小智慧敏捷,聪敏过人。在这张图片里,她骑着梅花鹿,手里拿着一支荷花(她的法器是荷花)。她的笑容甜美可亲,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这幅藻井彩绘充分展现了苏式彩画的特点:鲜明生动的人物造型、明快鲜艳的色彩运用、严谨有序的构图布局以及精湛细腻的工艺技法。
1、鲜明生动的人物造型。
在人物造型方面,画家们运用了传统的工笔重彩技法,将每位神仙的面部特征、服饰细节以及手中的法器等元素刻画得栩栩如生。例如,铁拐李手持葫芦,吕洞宾手握宝剑,韩湘子吹奏笛子等等,这些细节都使得每位神仙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明快鲜艳的色彩运用
苏式彩画的色彩运用讲究对比鲜明而又和谐统一。画家们采用了鲜艳而和谐的颜色搭配,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感觉。同时,他们还巧妙地利用了对比色来突出重点部位,比如曹国舅身上的蓝色衣服与白马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何仙姑红色的上衣与绿色的裙子形成鲜明对比等等。
3严谨有序的构图布局
苏式彩画在构图上追求对称和谐,同时也要兼顾画面的均衡和主次分明。这幅藻井彩绘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布局方式,将凤凰、牡丹作为视觉焦点置于中央,周围围绕着八位神仙的形象图案,这样的布局不仅突出了主体,也让整个画面显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4、精湛细腻的工艺技法。
苏式彩画的工艺技法非常考究,包括起稿、勾线、填色等多个步骤。匠人们会先用细笔勾勒出图案的大致轮廓,然后逐步丰富细节,并通过不同的技法如平涂、点染等来表现图案的质感和立体感。特别是一些复杂的装饰花纹,需要匠人具备极高的技艺水平才能完成得如此精致细腻。
综上所述,这幅藻井彩绘不仅展示了苏式彩画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它是古代匠人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垂花柱彩画。
垂花柱彩画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手法,通常用于寺庙、宫殿和其他重要的建筑中。
从艺术角度来看,垂花柱彩画的特点在于其精细的雕刻和丰富的色彩。每根垂花柱上都有许多复杂的图案和细节,包括花朵、动物、人物等等。这些图案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绘制而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垂花柱彩画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四、雀替彩画。雀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性构件,通常安装在梁架之间,起着承托和美化的作用。与垂花柱彩画一样,先采用透雕技法,雕刻好雀替,然后绘制彩画。
在这幅雀替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瑞兽形图案和一些花卉图案,它们都被涂上了鲜艳的颜色,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雀替彩画的特点在于其精细的雕刻和丰富的色彩。每个图案都非常复杂,充满了细节和纹理。
林公祖殿的彩绘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设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彩绘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作者简介】

汤细昌,1978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曾任教于周宁三中、一中、十中、二中、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退休后致力探究林公文化,被周宁县林公文化研究会聘为林公文化研究员。撰写《林公签诗文化赏析》《林公祖殿建筑文化管见》《林公忠平王康养文化集萃》《林公信俗文化蠡解》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