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村 蝶 变(上)
——曹川镇下坪村扶贫移民纪事
文/ 师存保
曹川镇乡村文明建设采风的最后一站是下坪村。
下坪,是曹川镇东北角上一个最偏远的小山村,与夏县祁家河乡濒临。从远处眺望,连绵起伏的山峦像是大地伸出的温柔臂弯,将下坪这个小村轻轻揽于怀中,宛如一颗隐匿在山川褶皱里的明珠,宁静幽然,纯洁质朴。
下坪村曾是撤并了的下坪乡的乡政府所在地。以前来过很多次,所以对这里并不陌生。车子进村,驶过几十米长的一段路,这路曾是过去的街道,现在仍然是街。往北一直走,出村、下坡、过沟,就驶出了平陆地界。我们的车子在街的一半处,向右拐弯,进入一条东西方向的街。路过原乡政府大院和两边整齐的临街铺面,在唯一的十字街口右转,向南不远再右拐,就是村党群活动中心大院。
一位身材魁梧、满脸笑容的年轻人,在大院门口迎接我们,频频打着招呼,然后带大家向一间办公室走去。我忙向镇党委宣传委员王敏打问,这人是谁?她说:“是下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叫张凯。”一进房间,张书记就说:“今天恰遇老年人体检,几个会议室都被占用了。大家就在这间小办公室将就一下,稍作休息,喝口水,我顺便向各位做个简要汇报。他说:“下坪过去就是一个行政村,下面有12个自然村。现在已经变成了扶贫移民搬迁新村,大院外两侧,就是前几年新建的移民区,一排排新居,一缕缕烟火,充满着生机,为下坪村増添了新的魅力,堪称一场枯木逢春的山村蝶变!”
我被张凯书记的介绍打动了。心想,这个小山村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神奇蜕变呢?张书记停了一下又继续说,移民搬迁项目总占地170多亩,统一规划,村民自建,全部砖混结构。共有小院353座,建筑总面积24500平米。小院规模大小不等,但成排成行,整齐划一。从一人一户、2人一户、3人一户,一直到6人一户,各种户型都有。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本齐全,便民服务中心、公厕、垃圾站、中心文化广场、停车区位、太阳能路灯、帮扶车间,特别是还有污水处理站。他思路清晰 侃侃而谈,样样都有具体数字,大家佩服他的才华和记忆力。
讲完,他又感慨地说:“村民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性变化,锅头按了自来水,入厕用的是马桶,厨房电器液化气,一年四季能冲热水澡。广场早、晚都有三五成群的人健身、走路、闲聊,和城里人的生活一样悠闲自得……小小山村到处洋溢着新时代城镇化的独特魅力。”顿了顿,他又加重语气说:“这就是移民扶贫搬迁给山村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老百姓从心眼里感谢党的好领导,感谢党的扶贫政策,感谢国家对贫困山区人民的支持和关爱。”
听着他的演讲,我想象着,如果到了夜晚,那家家灯火,那太阳能路灯,定是缀满山村。宛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或成排、或成片、或星星点点,灿烂辉煌,在夜空里闪闪烁烁。与过去比,谁敢说这山村的变化不是天翻地覆?不是破茧成蝶的重生呢!张凯和他的一班人,以及当初的帮扶工作队,真正是把一件件党的富民政策落实在了基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记在了心中!他们功不可没,必将载入东部山区历史发展的辉煌史册!
张凯书记结束了他的汇报,带着我们深入移民区,走过广场,进入扶贫车间,还特别赶到龙潭沟“朱德路居”实地参观走访。期间,我和张书记交流,问他:“咱们村的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就像咱山里人说的,‘山坡上滚石头,实打实’。你能说说这其中的一些亮点吗?”虽是断断续续的交谈,但我记住了要紧的几句话: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他又告诉我们一连串的数字。下坪村12个居民组,也是12个自然庄,740户2075口人,耕地面积4433亩,全都是小块旱坡地。建档立卡贫困户332户971口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7个居民组,搬迁436户1248口人,整体搬迁的5个居民组分别是姚家坪、靳家地、柏崖底、东庄、龙潭沟,还有很多的数字,张书记脱口而出,还带着小数点呢。
其实,他说到整体搬迁的5个自然村,那都是我曾经熟悉的地方。心底里的记忆,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我曾几次经由曹川公社步行前往姚家坪、靳家地、柏崖底,了解离休干部、原县财贸部长勾王治回乡创业的事迹。作为老革命,他退而不休,在一个叫“靳家辿”的红土沟坡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挥舞着一张老酷镰,抡起一把老䦆头,砍枝条、剜枣刺、挖荆棘、刨老根,硬生生的在一片荒蛮之地上,开垦出了几十亩的山地,第一次在沟坡上建起了苹果园。
那时,那几个小山村的人家和土地,都散落在山石裸露的山坡上、沟底下,老旧的土坯房,古老的石头窑,在风雨中飘摇,墙缝里的野草随风摇曳;破旧的房院与陡峭的山路相牵,村民们守着薄地,向老天讨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那挂在沟坡上一溜溜的庄稼地,像条窄窄的布条子缠绕在山腰;沟底下用石头磊起来巴掌大的沟滩地,便是山里人眼中的好地块,那是维持生计的指望,但一遇山洪就可能被冲跨。柏崖底村的几户人家,更像悬挂在耸立着的山崖之上,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山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险坡、陡崖和深沟里,和大自然抗争着、苦熬着,年景好时勉强能顾住嘴,天旱雨涝,就得饿肚子。勾部长栽植的苹果园,虽给人们展示出一种生活的希望,但缺水的残酷现实,加上道路不通,即便收下果实,也难以走进市场。改革开放后,不少年轻人背起行囊远走高飞,人口逐渐流失。随着外界耕种、植保、收打、运输的日益现代化,这里与周边的差距越拉越大。人们生存条件的改变,受到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制约,已经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