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细昌
在华夏大地的广阔胸怀里,林公祖殿就是一部历史的长卷,而石雕则是这卷轴上最为绚烂的篇章。石雕,作为大地的瑰宝,被赋予了“大地精灵”的赞誉。它本是沉睡在大地深处的灵石,等待着被唤醒的那一刻。经过匠人们精湛技艺的雕琢,这些原本沉睡的石头逐渐展现出其宏伟而细腻的形态,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古人所言:“灵石含毓秀,凿痕写春秋。”每一刀每一凿,都仿佛在石头上书写着历史的篇章,记录着时间的流转。匠人们不仅仅是雕刻者,更是历史的传承者,他们用双手赋予了石头生命,让这些无言的石头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展现着人类文明的辉煌。每一件石雕作品都是时间与技艺的结晶,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它们静静地伫立在世间,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走近林公祖殿大门口,就有一对威武雄壮的石刻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具有辟邪、镇宅的作用。

这对石狮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左侧的雄狮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
这对石狮的雕刻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包括对细节的把握和整体比例的掌握。石狮的毛发、面部表情、身体结构以及爪下的绣球和底座上的花纹都被精细地雕刻出来,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例如,石狮的鬃毛被雕刻成波浪状,显得蓬松且富有动感;面部表情威严而生动,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张开露出锋利的牙齿,耳朵和胡须也清晰可辨;爪下的绣球和底座上的花纹精致复杂,增加了整体的观赏性。狮子的体型健硕,四肢粗壮有力,与绣球和基座的比例适中,不会显得过大或过小。虽然石狮是静止的,但是通过狮子的姿态和眼神,似乎能够感受到它的威猛气势和动态感,仿佛下一秒就要跃然而起。
大门两边是一对石雕门神,展示了典型的中国古代武士形象,他们手持武器,身穿盔甲,表情严肃,展现出坚定和勇敢的精神风貌。

门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他们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被认为能驱邪避凶,保护居住者或建筑物的安全。这对门神代表了正义和勇气的力量,是人们对和平与安全的愿望的体现。
两位门神被刻划得威武有力,他们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显示出强壮的身体和强大的战斗力。他们的服装和配饰非常精细,包括头冠、铠甲和长袍等细节都被精心雕刻,显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尽管他们是静态的雕像,但他们的站姿和手持武器的方式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仿佛正在准备战斗。这种动态感增强了他们的守护者形象。
进入祖殿,两边回廊台阶各雕刻一对母子狮戏球的石栏杆。母子狮戏球栩栩如生。为祖殿增添其乐融融的气氛。

母子狮戏球象征着家族的延续和子孙昌盛,预示着多子多福和代代相传的美好祝愿。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期盼,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希望。球体上的钱纹则代表财富和繁荣,暗示着招财进宝,寓言着寺庙或者所在区域的经济繁荣。
母子狮戏球的形象生动有趣,赋予了冰冷的石头以生命和情感;狮子的形态和花朵、鸟儿等图案雕刻得非常精细,展现了古代石雕艺术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最令人赞叹的是,主殿台基两边“陡板石”均由三块雕刻精美的浮雕组成的石雕群。

这是右边“陡板石”浮雕石雕群。最左侧的石雕刻画了一棵梅花树,枝干弯曲,花朵盛开。梅花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经常被用作象征坚贞不屈和高洁品质的象征。梅花树上一只小鸟俯冲而下,地面停歇着一只小鸟,昂首与之呼应,活灵活现。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巧妙地利用石头的纹理和颜色差异来突出花朵和树枝的形态,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右侧的石雕则描绘了一朵荷花,荷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纯洁和高雅,同时也寓意着清廉和正直。这种植物常常出现在文人士大夫的诗文中,象征着他们对道德操守的坚守。
中间的浮雕尤为引人注目,它刻画了一只老鹰正在小鹰喂食的画面,母鹰和小鹰的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母鹰的眼神和动作,充满了慈爱和关怀,让人感受到母爱的力量。象征着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延续,同时也隐喻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教导,具有深刻的家庭伦理含义。
这幅浮雕技法运用得当,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显示出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和用心之处。整个画面布局紧凑有序,形成了稳定的视觉效果。

这是左边“陡板石”浮雕石雕群。
左边一幅浮雕是一对锦鸡在一颗花树上嬉闹。这对锦鸡的雕刻充满了活力和动感,它们似乎在互相追逐玩耍。艺术家通过细致入微的雕刻技艺,将锦鸡的羽毛和动作刻画得栩栩如生。花树的细节也非常精致,花瓣和叶子的纹理清晰可见。整个画面洋溢着欢乐和生机,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右边一幅石雕描绘了一朵莲花和几条鱼。莲花的纯净和鱼儿的灵动相互映衬,创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艺术家巧妙地利用石头的颜色和质地,使得莲花和鱼儿栩栩如生。这幅作品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财富和繁荣的祝福。
当中一幅描绘了鲤鱼跃龙门的浮雕。“鲤鱼跃龙门”通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理想的信念。在这幅浮雕中,鲤鱼上身已经成龙的形态,水中下身还是鱼身,这样的设计寓意着转变和成长的过程。在传说中,鲤鱼跳过龙门后会经历一番艰难的考验,最终化身为龙。这种半鱼半龙的形象是雕刻家对这一转变过程的艺术诠释,展现了鲤鱼从平凡到非凡的蜕变。
《林公签诗》第22签:“鱼儿随水耍江边,水急狂流怎脱身;此处若能跳得过,化龙头角起深渊。”签诗中的“化龙头角起深渊”正与这幅浮雕相呼应,象征着逆境中的奋发向前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林公主殿里的石雕更是数不胜数。林公神像座基、石案、柱础都雕刻浮雕。每一件石雕作品都精雕细刻,每一块石雕都诉说着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匠人的匠心独运。正如古人所赞:“石破天惊出巧匠,雕成万象显神功。”石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让我们继续珍惜和发扬这一古老的艺术,让石雕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简介】

汤细昌,1978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曾任教于周宁三中、一中、十中、二中、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退休后致力探究林公文化,被周宁县林公文化研究会聘为林公文化研究员。撰写《林公签诗文化赏析》《林公祖殿建筑文化管见》《林公忠平王康养文化集萃》《林公信俗文化蠡解》等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