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齐鲁油画院明净的窗棂,温柔抚过那些未干的画布。熊继雨院长在画架前,手中画笔沉稳如舟,在色彩的波涛中航行。
光影流转间,新兵连里那个手握炭笔、在熄灯号后借着微弱光线勾勒战友侧影的少年,与眼前这位鬓染霜华的艺术家,在无声的油彩流淌中悄然叠印。
1976年寒冬,少年熊继雨踏入军营,他携带的除了朴素的行李,更有那支点燃梦想的画笔。新兵连的严苛训练间隙,他于寂静角落以炭笔勾勒战友们生动侧影。
这朴素热爱被敏锐发现,迅速成为他军旅航程的珍贵通行证。1977年3月,他进入军医学校,同年12月又被选入解放军主 席像油画创作班。当画布上领袖的轮廓被精准铺陈,当每一笔色彩都承载着特定象征与时代重量,熊继雨开始懂得,庄严主题之下,每一寸笔触都需承担起政治与艺术的双重负荷。
从《解放军报》上跃动的速写,到1980年入选中央军委展览的《汗流浃背》——画中士兵肌肉的坚实线条与汗水折射的高光,无不凝聚着他对军旅生活的深切体察与对直接画法的娴熟驾驭。五年间,他如同军营中的“视觉诗人”,被屡次抽调至军区政治部、后勤部等单位从事专业创作,笔下的坚毅与忠诚在军区首长赞许的目光中熠熠生辉。
1982年,熊继雨告别军营绿意,在济宁市人民电影院开启另一段色彩斑斓的旅程。从美工到经理,身份的转换并未磨损他对美的敏感。银幕上流动的光影微妙地滋养着他的视觉表达,电影构图与空间调度,如无声的养分注入他日后主题性创作的血脉。
工作之余,他从未放下画笔与书本,先后完成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文秘专业及山东省干部函授本科的学习。在光影与油彩交织的岁月里,他不仅获得“济宁市精神文明积极分子”称号,更多次被评为单位及市直文化系统先进个人与优秀共产党员。
当2007年退居二线的日子到来,熊继雨并未让调色盘蒙尘,反而以齐鲁油画院为崭新画布,倾力描绘生命更宽广的维度。他画笔饱含敬意,为老红军、老战士、现役军人精心创作,将红色记忆与铁血忠诚凝固于画布之上。
他主动参与宋庆龄基金会的慈善展拍,为贫困妇女儿童送去温暖希望;更以艺术为桥,让书画走进社区、学校、乡镇,与时代同频共振——那些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建国七十周年、建党一百周年以及党的二十大的主题书画展,如绚烂长卷在人民心中徐徐铺展。
在画室这一方天地中,他践行“有教无类”理念,为特殊群体洞开艺术之门:自闭症学生周同学在国际赛事中连夺三项大奖。
色盲的曲同学毕业后竟在北京从事美术设计工作,在色彩世界中重塑了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2020年,他免费接收特困家庭学生,善举被《人民日报——城市在线》郑重报道。
2022年,他深入邹城孤困自闭儿童中间,以艺术为药石,竟使一位抑郁症学生的成绩奇迹般从年级末尾攀升至前200名。当“济宁市最美书香家庭”的牌匾映亮他工作室的市、区两级挂牌,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的生命画布,早已延展至社会肌理深处,温暖如春。
从军营到影院再到画院,熊继雨的生命轨迹如一支稳健的画笔,在时代画布上留下层层叠叠的厚重肌理。少年时在熄灯号后于速写本上留下的笔迹,如今早已演化成更辽阔壮丽的画卷:那些特殊儿童眼中初现的自信光彩,那些社区展墙上百姓驻足欣赏的笑脸,那些在公益课堂上重新找到生命坐标的笔触,皆是这画卷上最动人的细节。
当他在画布上调和着运河金秋的暖色,当他在特殊孩子的眼中点燃对美的信仰,熊继雨的生命油彩已深深浸润了脚下的土地。
艺术之为道,从不在高悬于殿堂的杰作本身,而在每一笔饱含温度的色彩如何真正落入人心深处,在无声处生长出改变生命的力量。
(清 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