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有声:
丁再献东夷骨刻文联题济阳博物馆
天 琮

2025年8月14日,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先生,应济阳辛军之邀,携笔者与空军退役大校李祥柱一同前往济阳博物馆参观考察。这座位于济阳的博物馆,馆藏丰富,尤以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甲骨文卜骨及早期玉器闻名,是研究东夷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馆长王邕早已在展厅等候,热情接待了丁再献一行。简单的寒暄过后,丁再献先生——这位被尊称为"丁再现"的东夷文化研究大家,从随身携带的包中取出精心准备的书法作品,分别为王邕馆长、知名学者艾明义先生以及辛军先生题赠墨宝。这些书法作品以东夷骨刻文为灵感创作,笔势遒劲中透着古朴,每一笔都仿佛在叩击着远古文明的门扉。
丁再献先生作为东夷骨刻文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多年来致力于破译和推广这一古老文字系统。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更融入了对东夷文化的深刻理解。此次为济阳博物馆相关人士题写的书法作品,既是对个人的礼赠,也是对东夷文化的一次生动诠释。
最引人注目的,是丁再献先生为济阳博物馆特别创作并捐赠的一副楹联:"纳泉城,文物千秋呈古国;河融北岸,兵民一世祖东夷。"这十四个精心雕琢的大字,不仅书法造诣深厚,更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济阳作为东夷文化重镇的历史记忆。"纳泉城"暗合济南"泉城"美誉,而济阳作为济南北部重邑,自古便与泉水文化血脉相连;"文物千秋呈古国"则点明了博物馆内珍藏的文物承载着古国文明的辉煌。下联"河融北岸"指济水之北的地理位置,而"兵民一世祖东夷"则直言不讳地指出东夷族群作为华夏民族重要源流的地位——他们既是勇武的战士,也是文明的开创者。这副楹联随即被济阳博物馆郑重收藏,成为馆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在王邕馆长和知名学者艾明义先生的陪同下,丁再献先生一行参观了博物馆。王馆长专门安排资深美女导览,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件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展厅内陈列着大量出土于济阳的文物,其中陶器、青铜器数量众多,形制各异,展现了这一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馆藏的甲骨文卜骨,这些刻有早期文字的兽骨,虽然字数不多,却为研究商周时期济阳地区的占卜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而更令学者们兴奋的是,济阳出土的早期玉器,据考古研究可能是目前山东地区乃至全国发现的年代较早的玉器之一,其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都颇具研究价值。
济阳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地区。丁再献先生在参观过程中,对馆藏的东夷文化相关文物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不时驻足,仔细观察陶器上的纹饰、青铜器的形制,并与王馆长就某些文物的年代、用途及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交流。当看到那些与东夷文化相关的文物时,丁再献先生更是难掩兴奋,向同行者讲解这些器物与东夷先民生活的关联。
艾明义先生,曾经担任济阳县委宣传部的领导,现在还兼任济阳四大文化学会的主要领导,著作等身,被誉为济阳大儒,艾先生对丁再献的骨刻文书法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参观过后,丁再献现场为艾明义老部长集骨刻文创作了一幅颇为工整的对联,联文为:
明心守道兴文化,义信行仁振世风。
落款:骨刻文集句,明义方家雅正,乙巳秋月于济阳 丁再献

此次济阳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考察,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丁再献先生以其东夷骨刻文书法作品,为这座博物馆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也让更多人得以领略东夷文化的独特魅力。济阳博物馆丰富的出土文物,特别是陶器、青铜器、甲骨文卜骨及早期玉器,见证了这一地区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丁再献先生的到访,则为这些文物赋予了新的文化解读视角。
2025年8月15日/乙巳闰六月廿二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