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词楹联散文报道选粹
一、A 水调歌头·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
文/安殿轩
辽阔神州地,盛世锦江山。战争烽火靖息,踔厉建家园。昔日山河破碎,都市乡村被毁,倭寇汉奸残。四海掀惊浪,泰岳卷烽烟。
喜今朝,国昌盛,庶心安。倾心开放改革,赤县谱新篇。盛世升平维护,南海岂容搅乱,中土战云添。命运共同体,橄榄绿人寰。
B 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楹联
文/安殿轩
叹英雄铁马金戈,历八年抗战,收复河山,
刻骨铭心,落后贫穷伤血泪;
喜华夏励精图治,经八秩耕耘,追寻梦想,
前车当鉴,领先富有固家邦。
安殿轩,男,汉族,山东省金乡县人。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直属分会会长,金乡县诗词楹联联协会副主席。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诗词楹联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二、盼 雨 文/农朴
秋雨连绵位异乡,山区禾瘦苗稀黄。
旱愁日感无停日,雷电亟期速敲窗。
农朴,原名宋永基,1938年生,从事过教育、文化工作,作品见诸于各报刊。现在退休赋闲,以文为乐
三、 风中的叶子文/大山
俯耳风的体己
我毫无隐私
感动了云的泪滴
风将一张单程车票递过来
我正收敛叶脉间的光合
挣脱不是本意
是风把秋天卷成漩涡
我在空中翻了个身
没留下任何遗嘱
路过窗台
我,被一双眼腈注视
听一叶知秋的咏叹
写出文案的奇思妙想
刚欲落地
又被抬起
与一群啄食光斑的鸟儿伴飞
最后我落在水面
才发现少了风的踪迹
化作一页小舟吧
了悟 自己的归宿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四、安徽赵必胜诗歌A.家乡石门高
黛瓦楼台流古韵,白墙倒影碧池阗。
马头墙垛栖麻雀,菡道村沟淌净泉。
翘角飞檐衔日月,谯楼斗拱阅云烟。
千年文脉承薪火,胜地名声旅客传。
B.西藏行
轻车熟驾奔西藏,充裕时间不紧张。
风景沿途多壮美,心情舒畅赏风光。
牦牛见客作神舞,寺庙虔徒哈达扬。
布达拉宫朝圣处,繁华拉萨灿辉煌。
C.山村老屋
杂草丛深蟋蟀鸣,庭轩寥落老房茕。
蜘蛛织网窗台布,荆棘蓬蒿院里倾。
独立空堂思往事,洞幽竹影忆浮生。
画眉啼晚霞红褪,谁复声声唤乳名!
D.清秋又至
梧桐一叶旋初秋,院外蝉声噪未休。
池瘦犹思香袖舞,蓬头更叹赧颜羞。
苔生露坠月光净,水涸莲残云影游。
夏景已随烟雾渺,清魂宛在漫汀洲。
赵必胜,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棠溪石门高人,池州市诗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习学诗词。作品在《池州诗词》、《池州诗联通讯》、《黄鹤诗苑》、《秋浦诗声》、《草原雄鹰诗社》、《晨露诗词》、《龙江诗词》、《赣雩文艺》刊物上均有发表。曾荣获北大荒文学馆开办的(耕读书会、耕读诗会)第38场,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奖赛一等奖
五、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论持久战赞
文/李洪挺
窑洞灯下持久战,速胜亡国云雾散。
小国人稀物匮乏, 神州兵广裕资源。
防御相持大反攻,战略战术制胜篇。
正面敌后驱倭寇,百年阴霾换新天。
李洪挺,男,山东省泗水县人。曾在《山东文学》、《悦读》、《济宁文艺)》、《三峡》《中国散文网》、发表作品。《春 天的祖国》获《诗路精英》- -等奖《四渡赤水》获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六、A 七绝 国庆赋
(平水韵)
文/秦涛
国富民强盛景连,泗河旭日映山川。
举杯共庆同欢悦,乐舞生平岁月绵。
B 泗城之夜
文/秦涛
夜幕低垂,
圣源湖面宛如一块巨大的黑绸,
而圣源湖大桥上的彩虹灯光,
如同点点繁星,
轻轻洒落其上。
红橙黄绿青蓝紫,
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五光十色,
璀璨夺目。
波光粼粼中,
每一抹光影都似乎在诉说着夜的温柔与梦幻。
C 西侯幽谷爬山看日出记文/秦涛
时间已是深秋,一日,与好友商量一起去西侯幽谷爬山看日出,一拍即合。
定好闹钟,准时起床。清晨出门,漆黑一片,天空还沉浸在一片深邃的蓝紫色之中,到达山脚下,天已蒙蒙亮,我们踏上了前往山顶的征途,心中怀揣着对日出无尽的向往。山路蜿蜒,每一步都似乎在向未知的探索迈进,晨风带着几分凉意,却也格外清新,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周围的景色开始变得朦胧而神秘。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地等待着第一缕阳光的点缀。我的心跳随着脚步的节奏加速,那是一种即将见证奇迹的激动与期待。
终于,当我们站在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天边开始泛起一抹淡淡的橙红,那是日出的前奏,如同羞涩的少女,轻轻掀开夜色的帷幔。紧接着,一轮红日缓缓升起,先是露出一个小角,宛如新生的婴儿,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然后,它似乎鼓足了勇气,一跃而出,瞬间,万丈光芒洒满大地,整个世界都被染上了一层绚烂的金黄。
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壮丽的画卷之中,所有的疲惫与等待都化作了无尽的喜悦与震撼。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我的脸上,温暖而明媚,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抚慰。我的心也随之变得宁静而宽广,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随着日出的光芒消散无踪。
望着这震撼人心的日出,我不禁感慨万千。每一次的攀登,都是为了这一刻的绽放;每一次的等待,都是为了这份无与伦比的美丽。日出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迹,更是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相信,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光,希望就永远在前方。
秦涛,男,山东泗水人,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热爱文学,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公开发表
七、贺山东泗水画家刘友艳三幅作品参展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周年画展文/刘友朋
日前,《丹青史诗·百年经纬》——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中国画展汇聚了百余幅全国优秀国画艺术家的精心之作,涵盖历史事件、劳模人物、劳动场景等主题。或工笔细绘,或写意传神,以山水之雄浑、人物之传神、花鸟之灵韵,讴歌劳动精神,礼赞工匠品格,定格历史瞬间,绘就时代画卷。艺术家们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真挚的情感投入,将历史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形象,让劳模精神在笔墨间流淌,使工匠品格在色彩中闪光。
本次展览的作品有何家英、王明明、范曾、崔如琢等共计57位艺术家87件作品入选。
刘友艳本次有三幅作品入选,是对他多年执著追求,创新拼搏的肯定,为家乡赢得荣誉。
刘友朋,山东泗水人,全国造纸行业优秀新闻工作者、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赛优秀奖获得者,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会员,现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八、《小姑》一文/曹德全
小姑在家中排行老九,前面有八个姐姐。在那个封建迷信还有些盛行的年代,她家这种情况被称作犯了“九女星”,仿佛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于是,街坊邻居都习惯叫她小姑。
小姑也是个苦命人。姐姐们陆续嫁人后,父母年事已高,他们一心想要个儿子,却始终没能如愿。后来,经大伙操心介绍,一个兄弟众多的五员成了上门女婿。五员为人老实憨厚,和小姑结婚后,两人过得也算甜蜜。他们一起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虽不富裕,但也充满了温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五员患上了一场大病,从此卧床不起。小姑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上有年迈的双亲需要照顾,下有卧病在床的丈夫需要伺候。白天,她强忍着疲惫去生产队干活,挣那微薄的工分来维持家庭的生计;晚上,拖着沉重的身体回到家,还要侍奉老人和丈夫,为他们洗衣做饭、端茶送水。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小姑的脊梁却从未弯下
小姑心中一直有个想法,想要翻盖三间堂屋。她知道,这对于如今的家庭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她不想一直住在那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里。或许是小姑的坚韧打动了大家,生产队里的乡亲们都很乐意帮衬她。有人主动来帮工,他们不辞辛劳地搬砖运瓦、砌墙盖房;有人则送来自家的木材、石料等东西。每天收工后,大家就各自回到自己家吃饭,没有丝毫的抱怨。
终于,到了房子上大栋梁的日子。按照当地的风俗,这是个重要的时刻,得摆上一桌饭庆祝。天还没亮,小姑就起床了。她走到鸡笼前,看着那只打鸣的大公鸡,眼神中有些不舍,但还是咬了咬牙,把它杀了。她精心地准备着饭菜,虽然食材并不丰富,但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她的心意。
中午时分,大家围坐在一桌子前,热闹非凡。小姑坐在席口的位置,她的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手里拿着筷子,说道:“大伙别嫌弃,都辛苦了。”说着,她用手一个一个地捋了捋筷子,“可干净了,大家吃菜。”她的动作自然而亲切,仿佛这不是一顿普通的饭,而是一场家人的团聚。
饭桌上,大家一边吃着菜,一边聊着天。有人夸赞小姑的能干,有人说这房子盖得结实。小姑只是笑着,偶尔插几句话。突然,门被猛地推开,一个穿着破旧衣服的男人闯了进来。大家定睛一看,竟然是邻村出了名的无赖二赖子。
二赖子晃悠着走到桌前,咧着嘴说:“哟,小姑,俺也没有吃饭呢。。。。。。小姑赶紧从桌子收拾了一些饭菜给他。。。。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小姑己进入花甲之年听说卧床15年的五员奇迹般的好了。。。原来村子也搬迁了。。。。
曹德全,山东泗水人,汉族,本科学历,八十年代.曾在《胶东文学“》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梦》获奖,小小说《她究竟干什么?》获得新人奖,《山东供求报》编辑济宁记者站负责人,《供求快报》 主编,国家二级心里咨询师,济宁散文学会会员。
九、《让微笑开出鲜花》文/邵泽平
快乐的人生,从来不是一片真空的无尘之境,容不下丝毫的烦恼尘埃。恰恰相反,它更像一棵历经风雨的树,枝干上难免刻着岁月的痕迹、风霜的印记。
真正的智慧与幸福,不在于能否躲避这些必然的“烦恼”,而在于懂得如何化解它们,让那些看似沉重的负担,最终沉淀为滋养生命厚度的沃土。幸福也并非天降甘霖,它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地躬身耕耘,即便身处“不如”的荒芜旱季,也能让名为“希望”的种子,从三个微小而坚韧的源头破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份内心的从容,一颗不息的感恩。正是它们,默默孕育着幸福的花蕾,终将在时光里粲然绽放。
脸上的微笑,是来自心灵的阳光,是刺破阴霾的第一缕光。 它并非无知无觉的傻乐,而是穿透烦恼迷雾的勇气宣言。正如马云所言,“面对困难,要永远保持笑容,尽管内伤很重。” 这笑容,不是粉饰太平的油彩,而是对生命本身的执着热爱。它如同磁石,在晦暗时刻悄然运作,吸引来的并非廉价的同情与叹息,而是那些同样怀抱希望、懂得在困境中寻找欢愉的同行者。
当你展露笑颜,世界便仿佛被点亮了一角,周遭的冰冷坚硬也会悄然松动。你会发现,生活的基调,竟真的可以随着你的嘴角一同上扬。这微笑,是裂缝中透进的阳光,提醒我们,乌云再厚,也终有散去的时刻。
从容,是扎根大地的安稳力量。 生活的喧嚣如同不息的海浪,拍打着每个人的堤岸。若心随境转,便只能随波逐流,在患得患失的漩涡中耗尽心神。化解烦恼的真谛,并非向外寻求庇护,而是向内探寻那份发现内心世界的勇气。这勇气,催生出一种镇定自若的从容。
人生难免有风雨,我们要学会在喧嚣的尘世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份平常心,正是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老智慧。它教会我们在赞誉与诱惑前不失清醒,在挫折与背叛中不至沉沦。因为“心量大小决定了人生苦乐。心量越大,烦恼越轻。”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评判与一时的得失,学会在生活的起伏中“保持镇定从容的微”,内心便拥有了如大地般的安稳与广阔,足以承载一切风雨。
感恩与努力,是向上攀援的坚韧藤蔓。 幸福之花若要盛开,仅有微笑的阳光和从容的土壤还不够,更需要持续向上生长的力量。这颗“不息感恩的心”,是汲取养分的根系。它让我们即使在匮乏时,也能看见拥有的可贵;在寒冷中,感念曾有的温暖。感恩能洗净心中的烦恼,将抱怨转化为前行的动力。而每一个熠熠生辉的微笑背后,都必然镌刻着默默努力的身影。那些暗夜里伏案的身影,那些汗水浸透衣襟的瞬间,那些咬牙坚持的孤独前行——那些成长的磨砺、奋斗的汗水,它们并非无意义的消耗,而是生命最坚实的积累。它们如同不断叠加的砖石,化作你的底气,累积成你向上攀爬的阶梯。每一步攀登都伴随着重量,却也拓宽着视野。正是这份不懈的努力,支撑着我们最终抵达新的高度,去“看到更高处的风景”。这风景,或许并非世俗定义的巅峰,但一定是超越了昨日自我的辽阔天地。
给梦想一点时间。 如同种子破土需要耐心等待,幸福的绽放亦非一蹴而就。在微笑中积蓄温暖,在从容中安定心神,在感恩中获得力量,在努力中搭建阶梯。烦恼终会被时间与智慧溶解,而希望的嫩芽,终将穿透岁月的土壤,在某个不经意的清晨,展露出它动人的花颜。
请相信,那源于心底的微笑、从容与感恩浇灌出的努力之花,终会有所收获。它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硕果,却一定是生命深处最饱满、最芬芳的馈赠。
邵泽平,山东省泗水县人,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青年作协会员,山东诗词协会会员,山东旅游摄影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泗河情韵》,散文集《大山放歌》,散文集《行走在山水间》,小说集《含笑的春风》,长篇小说《红红的山楂岭》
十、回乡文/张会玲
这几日,天热得要命。到了中午,只能拉紧窗帘,静静地呆在空调房里。
公公和婆婆在城里早就呆腻了,总想着回村里住一段时间。前天,只好送他们回老家去住。想到这么热的天,二老在城里又呆了那么久,不知道在家还住不住得惯。下午,感觉气温应该降下来了,我们便回乡去看望他们。
没想到,一出楼门,竟还是热浪袭身,气温还是居高不下,我家先生很快就将车驶向城外。一进入乡下地界,野风即刻就从打开的车窗吹进车里,是一种自带凉意的山风,令人备觉惬意和舒服。不知怎么的,山风忽然唤醒了我对乡村土地久违的亲切感,只觉得还是能长出庄稼和草木的土地最美,也最好。我像永远一心一意耕耘在这方黄土地里的农民一样,对土地的敬畏深入骨髓。
回到村里,就见邻居家门口聚集着四五位老人,她们正坐在树下聊天呢。一看见我们回来,都乐呵呵地笑着问候我们,我们也赶紧跟老人们打招呼。这几位老人和我们同住一组,而且都是高寿呢。97岁的郝婶还是那么硬朗,腰身挺直,精神矍铄。91岁的兰婶虽然前段时间不小心跌了一跤,但在静养了几个月之后,恢复得很是不错,说起话来仍是快人快语,很爽朗。88岁的婆婆除了膝盖疼痛,精神状态也是没的说。还有我们本家的“四妈”,86岁了,除了耳背,身体一点毛病没有,到现在还喜欢干农活呢。“六妈”也八十多岁了,依然保持着惯有的本分和淡泊,身体也是棒棒哒。婆婆见我们回来,便从凳子上起身,缓缓地往回走。和老人们打过招呼,我便搀着婆婆回到家。
婆婆说,公公串门去了,不在家。我一看,前几日回家栽种的韭菜已经缓过神了,被公公婆婆用自来水浇灌得润滋滋的,我才知道自己担心它会被毒辣的太阳晒死的想法完全是多余的。我们栽的小葱苗也一天天长大,公公也给它培了土,浇了水,它便越发绿汪汪的了。还有春天就种进去的丝瓜,因为干旱一直没有出苗,前段时间才冲出干旱的重围露出了头。现在,藤蔓已经拉得老长了。虽然没赶上农时,但能开几朵金黄的小花儿装饰庭院也挺好。婆婆坐在台阶上说些婆婆妈妈的家常,我一边应和着她的话,一边侍弄着这些绿色的菜蔬,感觉很是消闲和快意。
看婆婆状态挺好,我们便告辞回城。出了村,穿过高速公路涵洞,我们把车停靠在十字路口的一角。这里地形较高,视野开阔,四面风光尽收眼底。向东南望去,可以看到整个村庄和座落于村西头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远眺西北,县城的轮廓清晰可见,连我们居住的楼房也看得一清二楚,从直线距离看,它就近在咫尺。天近傍晚,服务区和县城里都已华灯初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在暮霭里闪闪烁烁,很是迷人。我们漫步在宽敞平坦的田间水泥路上,晚风轻轻拂过脸颊,草木的香气沁入鼻腔,很是凉爽和惬意。其时,一抹橘黄色的晚霞把西天染得金灿灿的。在黄昏的柔光里,远山的轮廓愈发迷蒙,小城的楼房却愈发高挺和清晰。站在夕阳的余晖里,风儿柔柔地吹着,脚下的土地开始变凉,暑气渐消,地里的植物也受用着这难得的惬意时刻:挂满套袋的果树在风中频频点头,好像在向晚风致意;成片成片的黄芩把紫色的花儿举得高高的,仿佛在排练一场宏大而美妙的舞曲;那些长着长条形叶子的玉米,也在微风中翩翩起舞,要把她最袅娜的舞姿展示给人看;一大片被流转的土地,足有数千米长的地畦被修整得很高很厚实,也很直溜,里面栽满了整整齐齐的葱苗儿。那些葱苗约一拃多高,齐刷刷的,长势十分喜人。仔细看时,每个地畦间都有水管子可以进行渗灌,难怪它长得这么齐整。我不由呆呆地想:流转土地的人在这片足有五六亩大的土地上精心耕耘,辛苦付出,等到收获时节,那种宏大喜人的丰收场景定会让他无比欣慰!
斜阳、远山、小城、土地、村庄······我眼前铺展的一切都被即将散去的余晖镀上了一层朦胧而柔和的色彩,有点像水彩画,又似乎像水墨画。原来,黄昏也可以美得这么纯粹,这么徐缓,这么安静。它很容易让人的心情慢下来、静下来,以“心远地自偏”的超然心态静对一切。不知怎么的,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乡村的黄昏,爱上了乡村黄昏里的一切物象。
张会玲,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驻校作家,白水县作协副秘书长。出版有散文诗集《素简时光》,散文集《轻轻地把爱与你诉说》,长篇小说《龙背梁》。
十一、济宁市读书协会第356期“周三晚”全民阅读公益课堂文/井明新
7月30日,济宁市读书协会名誉会长、济宁“圣地银龄”五老宣讲服务队副队长、济宁市全民阅读推广人、嘉祥县关工委副主任、嘉祥县汉画学会名誉会长曹明祥先生专题讲座——《全民族的大抗战——兼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在运河书屋泡宝产业园馆开讲。
现场聆听了曹明祥老师《全民族的大抗战——兼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主题的授课,心里满是沉甸甸的触动与油然而生的敬意,深受启发,感慨良多。
讲课一开始,曹明祥老师首先说明,之所以选择《全民族的大抗战——兼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个题目,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课堂上,从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到七七事变引发的全民族觉醒,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仿佛在眼前铺开。老师讲到无数同胞为了民族存亡挺身而出,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以不同方式投身抗战。无论是捐钱捐物、生产军需、文化救亡、敌后游击还是国际援华,都让我真切感受到“全民族”一词沉甸甸的分量——这是整个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迸发出的惊人凝聚力。
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这堂课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延安窑洞里那盏油灯下起草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最早提出抗战主张、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再到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等科学战略……正是这种在关键时刻的引领与担当,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凝聚了最广泛的力量。
听完课,内心既为那段苦难岁月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而震撼,也更加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正是无数先辈的牺牲与奋斗,才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安稳生活,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洪流中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更让人体会到“中流砥柱”四个字的分量。
走出教室时,我的脑子像被一场历史的风暴刮过,久久回不过神来。老师把“中流砥柱”四个字讲得既重且新——重得像一块压舱石,稳住了中华民族在惊涛骇浪里不翻船;新得像一束探照灯,照出了教科书里常被忽略的暗角与细节。
井明新,笔名老井,山东省泗水县人。中国散文网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