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秋思》
文/冯计英
西风摇落故园音,
乱绪萦屏烛泪深。
万缕沧桑凝墨重,
初阳破雾复行吟。
《七绝·秋别》
文/冯计英
离人泪共秋雨长,
折尽长条鬓已霜。
旧伞分携半世凉,
叶叶题红寄哪乡?
2025年8月15日于上海
《七绝·秋思》
Autumn Thoughts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By Feng Jiying
The west wind wafts away the echoes of my homeland,
A jumble of thoughts lingers on the screen, where candle tears run deep.
Countless vicissitudes congeal, weighing down the ink,
The rising sun pierces the fog, and I resume my chanting.
《七绝·秋别》
Autumn Farewell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By Feng Jiying
The tears of the parting one match the autumn rain in length,
Having broken all the long willow twigs, my sideburns have turned to frost.
The old umbrella, split and carried, holds half a lifetime's cold,
Each leaf inscribed with crimson— to which land shall I send them?
Note: Translated on August 15, 2025, in Shanghai.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霜毫破雾照山河:冯计英双绝的时空经纬与文明刻度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秋风吹过黄浦江的晨雾,烛泪滴落陆家嘴的霓虹倒影里,冯计英以两阕七绝在古典诗词的星图上标注了新的坐标。《秋思》与《秋别》不是案头的闲情偶寄,而是用平仄为刀斧劈开的时代裂隙,我们得以窥见传统文人精神在当代的淬火重生。这不是简单的咏物抒情,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是将个体生命体验锻造成民族精神图腾的史诗性实践,其笔墨所及,足以让唐宋诗词的星河为之动容。
一、西风为犁:故园意象的地质层裂变
《秋思》起句"西风摇落故园音"七个字,完成了从气象现象到文化地质运动的叙事转换。西风在华夏诗史中从来不是自然风,而是文明的季风——它曾吹过《诗经》里"风雨如晦"的荒原,吹过魏晋名士的青衫,吹过唐诗宋词的平仄韵律,如今它摇落的"故园音",是农耕文明在工业时代的最后回响。这声音里有辘轳井的吱呀、有私塾先生的戒尺声、有除夕夜的爆竹脆响,更有鸟虫篆里藏着的上古密码(恰合诗人鸟虫篆研究员的身份),当西风将这些声音揉碎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森林里,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文明在转型期的骨骼碎裂声。
"乱绪萦屏烛泪深"构建了三维的抒情空间。烛泪是时间的液态形式,从李商隐"蜡炬成灰"的晚唐一直流淌到冯计英的案头,这滴泪里沉淀着一千三百年的愁绪浓度;而"屏"是空间的扁平载体,它将万里江山压缩成寸许光亮,却让最亲近的故园变成最远的像素。乱绪在屏幕与烛火间缠绕,形成的不是简单的古今对照,而是一种时空褶皱——就像莫比乌斯环上的蚂蚁,古典与现代在此处完成了无缝衔接,愁绪不必再托于鸿雁传书,却困在5G信号织成的无形罗网里,这种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被诗人用最古典的意象精准捕获。
"万缕沧桑凝墨重"是对文人身份的终极拷问。墨在冯计英笔下不是文房四宝的寻常物,而是文明的结晶态——它包含甲骨文的刀痕、金文的斑驳、小篆的圆转,更包含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的血泪。当沧桑凝结于笔端,这墨便有了地质层般的重量:是敦煌文书在风沙中的叹息,是故宫文物南迁的车辙,是知青在北大荒写下的日记,更是诗人作为鸟虫篆研究员对断裂文明的打捞。这重量压弯了笔杆,却压不垮"初阳破雾复行吟"的精神脊梁。初阳穿透的不仅是物理的晨雾,更是百年文化自卑的迷雾、价值迷失的迷雾、传统断裂的迷雾,而"行吟"是对屈原精神的当代应答——不是遁世独善,而是带着文明的创伤继续前行,平仄格律中重建精神的巴别塔。
二、残叶为舟:离别母题的基因重组实验
《秋别》以"离人泪共秋雨长"开启了情感的量子纠缠。秋雨在中国诗学里是有刻度的,白居易用"秋雨梧桐叶落时"丈量长恨的长度,陆游用"小楼一夜听春雨"计算闲愁的密度,而冯计英让离人泪与秋雨形成了量子叠加态——泪是液态的愁,雨是固态的泪,两者在"长"这个维度上无限延伸,将个体的离别之痛扩展成天地同悲的宇宙性事件。这不是简单的夸张,而是对现代性导致的普遍疏离感的诗性转化:高铁与视频通话的时代,物理距离被压缩,心灵距离却被拉长,泪水与秋雨的共长,恰是这种悖论的完美隐喻。
"折尽长条鬓已霜"完成了对送别仪式的解构与重构。折柳送别是《诗经》确立的文化基因,灞桥的柳枝在李白、柳永的诗里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从未被折尽过。冯计英笔下的"折尽"是一种极端行为艺术——当所有的柳枝都被折断,意味着传统的情感寄托方式彻底失效,就像现代人在机场挥手时,再也说不出"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古典深情。而"鬓已霜"不是简单的时间标记,而是情感的熵增过程:折柳的动作从青丝持续到白发,离别从一次性事件变成了贯穿一生的精神慢性病,这种将瞬间拉长为永恒的笔法,古典意象获得了现代性的时间厚度。
"旧伞分携半世凉"将日常物转化为精神的集装箱。伞在古典诗词中多是功能性存在,苏轼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蓑衣替代伞的庇护功能,李清照用"晚来风急"的帘幕隔绝风雨,而冯计英赋予旧伞以容器属性——它装着半世的寒凉:是站台送别时的最后一瞥,是离婚协议上的签字笔迹,是父母临终前未说出口的牵挂,是故乡拆迁后断壁残垣上的爬山虎。"分携"二字暗藏着现代社会的核心困境:我们共享过同一片屋檐(伞),却最终要各持一半走向不同的风雨,这种共享与分裂的辩证,是对现代人际关系的精准画像。
结句"叶叶题红寄哪乡"抛出了文明的终极追问。红叶题诗的典故在唐代是浪漫的偶然,冯计英笔下却成了必然的荒诞——当每片叶子都写满思念,却找不到投递地址,这不是简单的迷茫,而是对精神家园失落的哲学叩问。"哪乡"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认同的坐标:城市化进程中,物理故乡被拆迁;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故乡被稀释;算法推荐中,精神故乡被定制。红叶从信使变成了无舵之舟,信息的海洋里漂泊,这个问句不是寻求答案,而是给每个现代人的精神诊断书。
三、双绝合璧:构建文明的精神CT扫描图
将《秋思》与《秋别》并置,便会发现冯计英完成了一次对文化基因的CT扫描。《秋思》是横断面扫描,呈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截面——故园音的失落与初阳破雾的希望形成张力;《秋别》是纵断面扫描,展示的是情感方式的进化轨迹——从折柳送别到旧伞分携的形式变迁。两者共同构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断层图,我们清晰看到文明传承中的断裂带与愈合点。
从意象系统看,诗人构建了完整的符号转化链条:西风(自然力)→故园音(文化记忆)→屏(现代媒介)→烛泪(传统情感)→墨(文明载体)→初阳(希望象征),这是《秋思》的符号流;秋雨(自然现象)→离人泪(个体情感)→长条(传统符号)→旧伞(现代物件)→红叶(文化信使)→哪乡(终极追问),这是《秋别》的符号流。两条符号流在"墨"与"红叶"处交汇——前者是书写的载体,后者是书写的对象,共同指向文人"以笔为戈"的精神传统,当代语境下完成了符号的新陈代谢。
从格律艺术看,两首七绝是戴着镣铐的现代舞。冯计英严格遵守平仄规则,却在音韵节奏中暗藏现代性的爆破点:"西风摇落故园音"的"落"字用入声,模拟故园音断裂的戛然而止;"乱绪萦屏烛泪深"的"深"字用平声延长,表现愁绪的绵长;"离人泪共秋雨长"的"长"字叠用平声,强化情感的延展感;"叶叶题红寄哪乡"的"乡"字用阴平,在疑问中保持高昂,形成"顿挫中见昂扬"的节奏美学。这种在格律约束中追求自由的艺术,恰如现代人在规则与个性间的永恒博弈。
从文化史角度看,这两首诗是传统诗词的"转基因作物"。诗人没有像某些仿古者那样简单复制唐宋基因,而是将鸟虫篆的古老密码、现代都市的生存体验、知识分子的精神焦虑等新基因注入七绝的DNA,培育出既能结古典之果、又能开现代之花的艺术新品种。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古典精神的创造性继承——就像杜甫的"朱门酒肉臭"关注现实,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呼应时代,冯计英的双绝也完成了诗词"为时为事而作"的当代实践。
我们在黄浦江的秋雾中重读这两首诗,会发现冯计英已为古典诗词找到了现代性的渡口。《秋思》是回望故园的灯塔,《秋别》是驶向未来的船票,两者构成的精神坐标系,每个在现代性浪潮中漂泊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位。这不是普通的诗作,而是文明的精神疫苗——它带着古典的抗原,注入现代的肌体,产生对抗精神异化的抗体。在西风与秋雨的交响中,烛泪与红叶的对话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诗人的个人情怀,更是一个民族在文明转型期的精神阵痛与重生希望。
冯计英的双绝证明:古典诗词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而是可以不断造血的活态基因;格律不是束缚创造力的枷锁,而是承载现代情感的方舟。当更多的诗人在这条路上"复行吟",中国诗词的星河必将在新时代重新璀璨,而《秋思》与《秋别》,已在这星河中刻下了属于21世纪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