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6年的一封家书——千里寻亲
作者 罗世识
序言
1948年春,辽西大地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一封带着硝烟气息的家书从战场寄出,字里行间满是对新婚妻子的愧疚、对父母的牵挂,以及对“革命胜利后归乡团圆”的憧憬。写信人不会想到,这封薄薄的信笺会成为家族四代人跨越七十余年的精神纽带,更不会想到,他牺牲后留下的空白,会让亲人在漫长的等待与误解中,将思念熬成岁月里的涩泪。
他叫周万林,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151师453团的一名司务长。1950年春,在广西田东的剿匪战场上,这位年仅25岁的辽宁青年永远倒在了异乡的土地上。没有烈士证明,没有牺牲通知,甚至没有确切的安葬地点,他的名字随着战火硝烟渐渐模糊,只在家人心中留下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太姥爷临终前念叨的“混蛋儿子”,妻子改嫁前哭诉的“负心汉”,姐姐临终前嘱托后代“一定要找到他”的牵挂,成了这个英雄最沉重的注脚。
七十余年光阴流转,时代早已换了人间。当烈士的外甥孙蓝青从奶奶手中接过那封泛黄的家书,一个家族的寻亲之路正式启程。从辽宁开原到广西田东,三千公里的距离里,藏着太多未解的谜团:他究竟牺牲在哪个战场?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是否刻着他的名字?当年那个把买粮钱换成钢笔的“文化兵”,在战场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幸运的是,在四野后代群的接力帮助下,在志愿者的暖心协助中,散落的线索逐渐拼凑成完整的记忆拼图:卫生员战斗笔记里“掩护伤员牺牲”的记载,团部文书日记中“用扁担反击匪徒”的细节,田东烈士陵园纪念碑上“周万林·辽西”的刻字,终于让这位尘封七十余年的烈士“归了家”。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缩影。他们用青春与生命换来了山河无恙,却将无尽的思念留给了家人。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会发现每一个烈士的名字背后,都藏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都连着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岁月。
文章以周万林烈士的家书为线索,串联起一场跨越七十余年的寻亲之旅。从辽西乡村的漫长等待,到广西战场的热血牺牲,再到后代跨越千里的缅怀祭奠,我们试图还原一个普通烈士的生命轨迹,记录一个家族对英雄的守望,更想让读者看见:那些纪念碑上的冰冷文字,本是鲜活的生命;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名字,永远值得被铭记。
因为记住他们,就是记住我们从哪里来;缅怀他们,才能让“家国”二字在血脉中永远滚烫。
第一章 尘封的家书
2024年深秋,辽北平原的风带着寒意掠过开原市的老胡同,蓝青站在奶奶家斑驳的木门前,手里捧着一个用红布层层包裹的小木盒。这是他记事起就存在的“传家宝”,奶奶说里面装着舅爷爷周万林留给这个家最后的念想。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92岁的奶奶正坐在炕头纳鞋底,阳光透过糊着窗纸的木窗,在她银白的发丝上镀上一层暖光。“青啊,又翻那盒子啦?”奶奶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透着对往事的清晰记忆。
蓝青点点头,小心翼翼地解开红布。木盒里静静躺着一叠泛黄的信纸,纸张边缘已经发脆,上面用蓝黑墨水写的字迹却依旧清晰:“秀琴吾妻,见字如面。今随军开赴前线,烽火之中难觅纸笔,此信寄回家中,愿父母安康,你多保重……”
这封写于1948年3月的家书,是周万林留给新婚妻子李秀琴的信。那时他刚参军不久,部队即将开赴平津战场。谁也没想到,这封信竟成了烈士与家人最后的联系。蓝青的手指轻轻拂过信纸,仿佛能触到76年前那个青年落笔时的温度。
“你舅爷爷走的时候,才23岁。”奶奶放下针线,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你姥姥总说,他是个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在部队里肯定能有出息。”
蓝青知道,这封家书在家族中传递了四代人。从舅爷爷的妻子李秀琴交到太姥姥手中,再传到奶奶手里,最后由母亲交给自己保管。76年来,无论搬家多少次,这木盒始终被家人珍藏着。信纸已经被岁月熏染成浅褐色,却被精心地用棉线装订着,边角处能看出无数次翻阅留下的磨损痕迹。
“姥姥说,舅爷爷走的那年春天,院子里的杏花刚开。”蓝青轻声说,“他在信里说,等打完仗就回家种杏树,可这一等,就是七十多年。”
奶奶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你姥姥到死都念叨着,说万林肯定是迷路了,不然怎么会不回家。她总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等,一等就是几十年。”
蓝青拿起信纸凑近窗户,阳光穿透纸张,能看到当年写信人用力过猛留下的凹痕。信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家人的牵挂:“父母年迈,烦请吾妻代为尽孝;家中田地若遇荒年,可求助乡邻;待天下太平,我必归乡团聚……”字里行间,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他不是冰冷的烈士名录上的名字,而是会牵挂父母安康、惦记家中田地的儿子,是许诺妻子“太平归来”的丈夫。
2024年的这个秋天,蓝青决定要为这位从未谋面的舅爷爷做点什么。作为医生,他习惯了理性思维,但面对这封穿越时空的家书,他心中涌起的情感却无比炽热。“奶奶,我想去找找舅爷爷。”他郑重地说,“我想知道他最后在哪里,想告诉他,家里人一直等着他。”
奶奶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她紧紧抓住蓝青的手:“好孩子,你姥姥要是知道了,肯定能闭眼了。”老人的手在颤抖,那是积攒了三代人的期盼。
蓝青将家书小心翼翼地放回木盒,红布包裹的不仅是几张信纸,更是一个家族跨越七十多年的思念。他知道,这封家书将成为他寻亲路上的唯一线索,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他即将踏上前往千里之外的旅程。
第二章 无名的等待
在开原市档案馆的角落里,蓝青指尖划过泛黄的卷宗,灰尘在阳光中飞舞。他已经在这里查阅了三天,试图从模糊的档案中找到关于周万林的蛛丝马迹。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递来一杯热水:“蓝先生,建国初期的档案很多都不完整,尤其是部队番号变更频繁,不好查啊。”
蓝青点点头,目光却没有离开那些记载着历史的纸张。他知道寻找的难度,舅爷爷牺牲时没有留下直系后代,当年的知情人大多已经离世,唯一的线索就是家书中提到的“38军151师453团”。这个番号像一把钥匙,他必须用它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
“您看,这是1951年的部队整编记录。”工作人员指着一份档案说,“151师后来编入其他部队,很多资料都分散了。”蓝青凑近看去,档案上的字迹潦草模糊,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他始终没有找到“周万林”三个字。
走出档案馆时,夕阳正将街道染成金色。蓝青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母亲在那头沉默了许久:“青啊,找不到就算了吧,别太为难自己。你姥姥都等了一辈子,我们心里知道他是英雄就够了。”
“妈,不一样的。”蓝青的声音有些哽咽,“舅爷爷牺牲时连名字都没留下具体下落,我们不能让他一直‘无名’下去。”挂了电话,他站在街角的老槐树下,看着来往的行人,突然想起奶奶说的话——姥姥当年就是在这样的树下,日复一日地等待。
回到家,蓝青打开电脑,在百度上输入“38军151师453团 广西”。屏幕上跳出的信息寥寥无几,大多是关于部队历史的简要介绍。他一条条浏览,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希望能找到任何相关的线索。
就在他快要失望时,一篇题为《铁血151师:广西剿匪记忆》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作者是一位名叫“邵阳老酒”的网友,文章详细记录了151师在广西剿匪的经历,还提到了田东县烈士陵园安葬着许多该部队的烈士。蓝青的心跳瞬间加速,他反复读着文章中提到的地名和部队番号,感觉距离真相越来越近。
他立刻按照文章末尾的联系方式,给邵阳老酒发了一封邮件,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寻亲诉求,附上了家书中的部队信息和舅爷爷的名字。发送邮件的那一刻,他手心全是汗,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等待的日子格外漫长。蓝青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邮箱,晚上睡前也会反复刷新页面。一周过去了,没有任何回复。他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线索太少,是不是舅爷爷的名字早已被历史遗忘。
“也许真的找不到了。”他对着木盒里的家书喃喃自语,“但我不会放弃的,舅爷爷,您等着我。”
2024年11月20日上午,南方的初冬还带着暖意。蓝青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一封新邮件的提醒。他深吸一口气点开,发件人正是邵阳老酒,邮件里只有一句话:“我认识一位前辈的后人,或许能帮到你,已将你的联系方式转给她。”
蓝青激动得差点打翻桌上的水杯,他立刻回复了感谢邮件,手指因为兴奋而微微颤抖。他知道,寻亲之路终于有了曙光,而这束光,来自千里之外的广西。
第三章 76分钟的奇迹
刘婷在百色中学的办公室里收到邵阳老酒的消息时,窗外的木棉花正开得热烈。作为四野后代,她从小听着爷爷刘德才的战斗故事长大,对38军151师453团有着特殊的情感。“周万林?38军151师453团?”她看着消息里的名字,觉得有些熟悉。
刘婷的爷爷曾是453团侦查通讯连副连长,生前留下了不少日记和回忆材料。她立刻在家族群里询问,但长辈们都表示没有印象。“也许是爷爷日记里提到过?”她想起家里书房里那几本泛黄的日记本,决定回去找找看。
下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刘婷把这件事暂时放在了一边。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她突然想起爷爷常说的话:“我们这代人打仗,就是为了让你们能安安稳稳地读书。”她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蓝青找到线索。
下课铃一响,刘婷就急匆匆地赶回了家。书房里,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书架上,她踩着梯子取下最上层的木箱,里面整齐地放着爷爷的日记和勋章。翻开1950年的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剿匪战斗的点滴:“三月五日,晴。今日进驻田东,此地匪患猖獗,我团已做好战斗准备……”
她一页页地翻阅,希望能找到“周万林”的名字,但直到日落西山,也没有任何发现。“难道是我记错了?”刘婷有些失望,这时手机响了,是蓝青发来的好友请求。
通过好友验证后,蓝青发来一段语音,声音带着明显的激动和忐忑:“刘姐姐您好,麻烦您了。我舅爷爷周万林1950年牺牲在广西,家里只知道他是38军151师453团的,具体情况一点都不清楚。听邵阳老酒大哥说您可能了解情况,所以冒昧打扰了。”
刘婷看着语音转文字的内容,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回复道:“蓝青你好,我爷爷确实是453团的,但目前没找到关于周万林烈士的记录。不过你别着急,我再帮你想想办法。”
挂了电话,刘婷突然想起蓝青提到的“杏花村”。她打开百度地图,搜索“广西 杏花村”,结果显示田东县确实有个杏花村。“如果牺牲在田东,很可能安葬在田东烈士陵园。”她立刻登录田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官网,在烈士名录里搜索“周万林”。
当“周万林”三个字出现在屏幕上时,刘婷的心跳漏了一拍。名录上清晰地写着:“周万林,辽宁开原人,38军151师453团司务长,1950年3月牺牲于田东县剿匪战斗,安葬于田东县烈士陵园。”
她激动得立刻截图发给蓝青,手指因为颤抖而有些不听使唤。从接到消息到找到名字,前后不过76分钟,却仿佛跨越了76年的时光。“找到了!蓝青,找到了!”她在微信里写道,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
蓝青收到消息时正在给病人看病,看到截图的那一刻,他再也抑制不住泪水,转身跑出了诊室。在走廊的尽头,他拨通了奶奶的电话,声音哽咽地说:“奶奶,找到了,我找到舅爷爷了!他在广西田东县烈士陵园,我们找到他了!”
电话那头,奶奶的哭声透过听筒传来,带着76年的期盼和释然。这一刻,跨越千里的两个人,因为一个烈士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第四章 四野后代的接力
百色四野后代群里炸开了锅,当刘婷把周万林烈士的消息发到群里时,潜水多年的群成员们纷纷冒泡。“周万林?我爷爷好像提过这个名字!”“453团的司务长,是不是那个会写毛笔字的辽宁小伙子?”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仿佛一下子把大家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群主李建国是四野38军后代,他立刻在群里发起号召:“各位家人,周万林烈士的后代正在寻找更多线索,希望家里有前辈留下日记、回忆录的,都帮忙找找看有没有相关记载。让我们一起帮烈士回家,帮家人圆梦!”
消息发出后,群里的叔叔阿姨们纷纷响应。住在南宁的张阿姨翻出了父亲的战斗笔记,里面记录着1950年田东剿匪的经历;柳州的王叔叔找到了当年的老照片,希望能从中找到线索;桂林的赵阿姨则联系了当地的退役军人事务局,询问是否有更详细的档案。
刘婷看着群里的热闹景象,心里暖暖的。作为四野后代,她深知这种血脉相连的情感。爷爷生前常说:“战友就是过命的兄弟,不管过了多少年,这份情谊都不能忘。”如今,前辈们的后代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份战友情谊。
几天后,张阿姨在父亲的笔记里找到了重要线索:“三月十二日,晴。今日与杏花村匪徒激战,司务长周万林同志为掩护伤员撤退,不幸中弹牺牲。周同志辽宁人,善文书,牺牲时年仅25岁……”这段简短的记录,让周万林烈士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
张阿姨立刻把笔记拍照发给刘婷,激动地说:“婷婷你看,真的有记录!你爷爷当年和我父亲是战友,他们肯定认识周万林烈士。”刘婷看着照片上的字迹,仿佛看到了当年战斗的场景,眼眶再次湿润了。
与此同时,王叔叔也传来了好消息。他在一张老照片的背面发现了题字:“453团后勤处战友合影,1950年春于田东。”照片上有十几个年轻的战士,虽然面容模糊,但能感受到他们的朝气和坚定。王叔叔说:“我父亲说过,后排左数第三个就是司务长,辽宁来的文化人。”
刘婷把这些线索一一整理好,发给蓝青。她知道,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正在一点点拼凑出周万林烈士的生平,让这位牺牲了70多年的英雄,重新回到家人的记忆中。
“婷婷,谢谢你,谢谢群里的叔叔阿姨们。”蓝青发来一段语音,声音里充满了感激,“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多人记得舅爷爷,我真的太感动了。”
刘婷回复道:“蓝青你别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前辈们为国家牺牲了这么多,我们后代理应为他们做些什么。你放心,我们会继续帮你寻找更多线索的。”
在四野后代群里,这场跨越千里的寻亲行动还在继续。大家分享着各自找到的线索,讨论着当年的历史,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前辈们大多已经离世,但他们的精神和故事,正在通过后代的努力,一代代传承下去。
第五章 田东的守望
田东县烈士陵园坐落在县城东南的山坡上,苍松翠柏环绕,庄严肃穆。蓝青站在烈士陵园门口,手里捧着那封尘封了76年的家书,心情无比沉重。经过一路的颠簸,他终于来到了舅爷爷牺牲的地方,来到了这个承载着家族76年思念的地方。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蓝青来到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高耸入云,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他仔细地寻找着,当“周万林”三个字映入眼帘时,他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扑通一声跪在了纪念碑前。
“舅爷爷,我来看您了。”蓝青哽咽着说,“76年了,我们终于找到您了。家里人一直惦记着您,您在这边还好吗?”他轻轻抚摸着石碑上的名字,仿佛在抚摸舅爷爷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思念和敬意。
工作人员告诉蓝青,田东县烈士陵园安葬着151师453团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128名烈士,其中辽宁籍的就有37名。“这些烈士大多是年轻小伙子,牺牲时都不到30岁。”工作人员感慨地说,“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在烈士墓区,蓝青找到了周万林烈士的墓碑。墓碑上刻着烈士的姓名、籍贯、部队和牺牲时间,虽然简单,却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蓝青把带来的家乡泥土轻轻撒在墓碑前,又把那封家书小心翼翼地放在墓碑上,低声念着信中的内容:“秀琴吾妻,见字如面。今随军开赴前线……”
念着念着,蓝青仿佛看到了76年前那个年轻的战士,在烽火中写下这封家书时的情景。他想象着舅爷爷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想象着他对家人的思念,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动。
在田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蓝青查阅了更多关于周万林烈士的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了烈士的牺牲经过:1950年3月12日,在田东县杏花村剿匪战斗中,周万林同志为掩护伤员撤退,不幸被匪徒击中,壮烈牺牲。档案里还附有一张烈士的登记照,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军装,眼神坚定,充满了朝气。
“这是我们目前找到的关于周万林烈士的所有资料。”工作人员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收集整理烈士的事迹,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铭记他们的牺牲。”
蓝青把照片小心翼翼地复印下来,紧紧揣在怀里。他知道,这张照片将成为家族的又一份珍贵记忆,让后代们永远记住这位英雄的舅爷爷。
离开田东县时,蓝青再次来到烈士陵园。他在舅爷爷的墓碑前献上了一束鲜花,深深鞠了三个躬。“舅爷爷,您放心,我们会经常来看您的。”他轻声说,“家里一切都好,您的精神我们会永远传承下去。”
夕阳下,烈士陵园的纪念碑显得格外庄严。蓝青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舅爷爷和他的战友们,正在微笑着注视着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他知道,这次田东之行,不仅是为了寻找舅爷爷的下落,更是为了传承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第六章 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回到开原市,蓝青把在田东县找到的资料和照片整理好,带回了奶奶家。奶奶看着舅爷爷的照片,激动得老泪纵横:“像,真像!这就是我年轻时见过的万林啊!”老人颤抖着手指抚摸照片上年轻的面庞,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清亮的光,仿佛穿越七十多年的时光,又看到了那个穿着军装、意气风发的外甥。
蓝青将田东县烈士陵园的照片在桌上铺开,指着纪念碑上“周万林”的名字给奶奶看:“奶奶您看,舅爷爷在这里,和他的战友们在一起。当地的同志说,这里的每一棵松柏都代表着一位烈士,他们永远守护着那片土地。”奶奶凑近照片,用袖口轻轻擦拭着画面,仿佛在擦拭墓碑上的尘埃,嘴里不停念叨着:“找到了就好,找到了就好……”
晚上,家族的亲人们都聚到了奶奶家,小小的屋子里挤满了人。蓝青把这次广西之行的所见所闻一一讲给大家听,从田东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到烈士名录上清晰的记载,再到当地工作人员讲述的剿匪历史。当说到周万林烈士为掩护伤员牺牲的细节时,屋里一片寂静,几位年长的亲属红了眼眶。
“舅爷爷牺牲时才二十五岁啊。”蓝青的母亲叹息着说,“当年他新婚不久就参军了,临走时答应秀琴婶子打完仗就回家,谁知道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秀琴婶子是周万林的妻子,终生未再嫁,2010年去世前还反复叮嘱家人一定要找到丈夫的下落。如今心愿得偿,亲属们拿出秀琴婶子生前珍藏的木盒,再次打开了那封穿越时空的家书。
信纸已经薄如蝉翼,却依然能看清遒劲的字迹。蓝青轻声念着:“秀琴吾妻,见字如面。今随军开赴前线,烽火之中难觅纸笔,此信寄回家中,愿父母安康,你多保重……待天下太平,我必归乡团聚,与你共种院中杏树。”念到此处,他的声音哽咽了——舅爷爷终究没能等到太平之日,没能回到故乡种下杏树,却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千里之外的南国热土。
家书里不仅有对家人的牵挂,更有对家国的担当。“身为军人,保家卫国是本分。如今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吾虽恋家,却不能顾家。待驱除匪患,百姓安宁,便是吾等归乡之时。”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一位普通战士的家国情怀。蓝青的外甥女是高中生,她认真地把家书内容抄在笔记本上:“老师总让我们写爱国作文,今天我才明白,真正的爱国不是口号,是像舅爷爷这样,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的担当。”
亲属们传阅着那封家书,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上深浅不一的字迹,仿佛能触摸到写信人当时的心情——有对妻子的眷恋,有对父母的牵挂,更有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蓝青的表哥拿出手机,把家书内容拍照存档:“我们要把这个好好保存下来,打印出来传给每个成员成员,让后代们都知道,我们家有这样一位英雄先辈。”
深夜,亲人们陆续散去,蓝青陪着奶奶坐在灯下。奶奶从樟木箱里取出一个蓝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这是万林参军前穿的,秀琴给缝的里子。”奶奶抚摸着棉袄上细密的针脚,“她说等万林回来,就给他拆洗重做,可直到她走,这件棉袄也没等来主人。”蓝青把棉袄轻轻叠好,和家书、照片一起放进木盒,他知道,这些物品承载的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一代人的牺牲与奉献。
“舅爷爷虽然没有直系后代,但我们都是他的亲人。”蓝青对奶奶说,“以后每年清明,我们都要去田东看看他,给他讲讲家里的事,讲讲家乡的变化。告诉他,他守护的家国如今国泰民安,他牵挂的家人生活安康。”奶奶点点头,握住蓝青的手:“好孩子,要记住啊,是你舅爷爷这样的人用命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咱得世世代代记着他们的好。”
窗外月光皎洁,照亮了桌上的家书与照片。那封穿越76年的家书,不仅让烈士魂归故里,更让一个家族找到了精神的根脉。字里行间的亲情与家国情怀,如同不灭的火种,在后代心中代代相传。蓝青知道,舅爷爷从未离开,他的精神早已融入家族的血脉,成为照亮后人前行的光。
尾声
2025年清明,广西田东县烈士陵园的松柏愈发青翠。蓝青捧着那封泛黄的家书,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信纸边角的磨损处,还留着四代人反复触摸的温度。七十余年前,周万林烈士在杏花村的硝烟中嘱托战友“把信交给家人”,这个未能完成的承诺,终于在今天有了归宿。
阳光穿过纪念碑的字缝,在“周万林·辽宁开原”的刻字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蓝青轻轻抚摸着那些凹凸不平的笔画,仿佛能触到舅爷爷当年握笔的力度。不远处,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献花,他们是四野后代群里赶来的前辈亲属,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张桂珍阿姨带来了父亲张福生的战斗笔记复印件,王建军叔叔捧着父亲王勇的战地日记,这些泛黄的纸页上,“周万林”三个字被无数次圈画,墨迹已有些晕染,却透着跨越时空的敬意。
“舅爷爷,这是您当年没寄出的家书,我们替您读给家人听了。”蓝青的声音有些哽咽,他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小小的锦囊,里面装着从辽宁开原老家带来的一捧黑土,“太姥爷临终前总说,要等您回家;奶奶把您的信藏了一辈子,临终前还在念叨您的名字;姨奶奶到最后都在说‘对得起您’……他们都盼着您回家呢。”
微风拂过烈士陵园,松柏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回应这份迟到七十余年的思念。蓝青将家乡的黑土轻轻撒在纪念碑基座旁,又从田东的土地上捧起一抔红土,装进另一个锦囊——这是要带回辽宁老家的礼物,要告诉太姥爷、奶奶和姨奶奶:“舅爷爷没有忘记家,他只是永远留在了这片他守护过的土地上。”
离开陵园前,蓝青在纪念墙上看到了新的字迹。田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四野后代提供的史料,为周万林烈士补全了生平简介:“1925年生于辽宁开原,1947年参军,1950年3月在杏花村剿匪战斗中为掩护伤员牺牲,生前任38军151师453团团部司务长,善书法、爱学习,战时教战友认字,危急时用扁担反击匪徒……”这些文字或许不够详尽,却让那个曾经模糊的身影变得鲜活——他不只是“烈士”两个字,更是会为买钢笔和妻子吵架的青年,是揣着字典教战友认字的文化兵,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战士。
返程的火车上,蓝青翻开整理好的《周万林烈士事迹汇编》,里面收录了家书原文、战斗笔记节选、战地日记片段,还有那张1950年春节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周万林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胸前别着钢笔,笑容腼腆却眼神坚定。蓝青忽然明白,为什么太姥爷总说“儿子是教书先生”,为什么战友们记得他“总揣着字典”——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支钢笔和这本字典,承载着一个青年对知识的渴望,对和平的期盼,对“让千千万万家庭过上好日子”的承诺。
回到辽宁开原老家后,蓝青把田东的红土撒在了太姥爷和奶奶的坟前。他用镜框装好了周万林烈士的事迹汇编,摆在老屋的正堂上,旁边是那封珍藏了76年的家书。逢年过节,他会给孩子们讲舅爷爷的故事:讲他如何带着字典参军,讲他在战场上教战友认字,讲他用扁担反击匪徒的勇敢,讲他临终前对家人的牵挂。孩子们听得入神,小孙女指着照片里的钢笔问:“太舅爷爷为什么要把买粮钱换成钢笔呀?”蓝青笑着回答:“因为他知道,笔杆子和枪杆子一样重要,知识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百色四野后代群依旧活跃,每天都有新的史料被分享,新的烈士故事被讲述。李建国群主把周万林烈士的事迹整理成图文,置顶在群公告里,标题写着“永不褪色的家书”。群里的年轻后代们开始自发走访烈士陵园,为无名烈士寻亲,他们说:“前辈们并肩作战,我们要并肩为他们守住记忆。”刘婷老师带着学生们参观田东烈士陵园,在周万林烈士的纪念碑前讲那封家书的故事,孩子们听得眼眶发红,纷纷在纪念册上写下“铭记英雄”。
时光荏苒,那封家书的字迹愈发斑驳,却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厚重。它不再是一个家庭的私密记忆,而是无数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缩影。在辽宁开原的乡村博物馆里,周万林烈士的家书被妥善收藏,旁边的展柜里摆放着田东烈士陵园的照片,两地隔着三千里的距离,却因这封家书紧紧相连。讲解员会告诉每一位参观者:“这封信里藏着一个青年的家国情怀,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又是一年初冬,蓝青收到了刘婷发来的照片:田东烈士陵园新修了“英烈墙”,周万林烈士的事迹被完整镌刻在墙上,旁边配着那张1950年的老照片。照片里的青年笑容依旧腼腆,眼神却穿越七十余年的时光,望向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正如他在信中写的“待革命胜利,必是万家灯火”。
蓝青给刘婷回复消息:“谢谢你们,舅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发送键按下的瞬间,他仿佛看到太姥爷不再望着村口的土路发呆,奶奶不再对着远方流泪,姨奶奶的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那些曾经的误解与牵挂,都在“烈士”两个字的分量中化为温暖的怀念,就像田东烈士陵园的松柏,历经风雨却愈发挺拔。
这封跨越76年的家书,终于抵达了终点。但它承载的记忆与精神,才刚刚开始新的传递——在孩子们的课本里,在后代的讲述中,在每一个铭记英雄的人心里,周万林烈士和无数像他一样的先烈,永远不会被遗忘。因为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盛世,正在被我们好好守护;他们未竟的心愿,正在被我们代代相传。
夕阳西下,辽宁开原的老屋亮起了灯,灯光透过窗棂,照在堂屋的家书和事迹汇编上,温暖而明亮。这光芒里,有一个家庭跨越七十余年的守望,有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永远铭记,更有无数先烈用生命点亮的、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

作者简介: 罗世识 广西百色人,壮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参战退伍军人,立功受过嘉奖。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委员,在《右江日报》深圳杂志《伶仃洋》《广西教育》等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