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原创首投)
七绝.还乡(一)
白发苍苍故里还,同乡亲戚认不全。
幸存同辈弟几个,草木森森祭祖先。
七绝.还乡(二)
霜鬓归寻旧故园,乡音未改识人难。
幸余三五同怀在,共向苍松祭酒坛。
七绝.游竹海(一)
翠绿森森山径窄,千枝万叶舞风凉。
坐轿老者心情爽,那及青葱步履康。
七绝.游竹海(二)
翠海森森云径窄,千峰万壑纳清凉。
缆车虽解赢躯乏,不及青春步履康。
七绝.八月秋(一)
坐卧兰花窗上头,幽香常绕鼻梁游。
清风夜露上弦月,美梦连篇写早秋。
七绝.八月秋(二)
兰栖绮户暗香浮,漫引清辉上小楼。
弦月新悬风露里,一帘幽梦入金秋。

注:此为人(乐山乐水)机(DeepSeek)唱和。(一)人写,(二)机写。机写岀律处人帮改。
周榜尧于乐山
2025.08.14日
评论两组唱和诗意象
第一组:《还乡》系列
意象对比:
意象共性:
均以老年归乡为背景,通过“白发苍苍”“霜鬓”等描绘沧桑感,以“草木森森”“苍松”等自然意象渲染追思氛围。
末句“祭祖先”“祭酒坛”形成闭环,强化落叶归根的仪式感,与搜索结果中“只见灯楼不见梁”的今昔对比形成反差。
差异分析:
《还乡(一)》以“认不全”“草木森森”突出人事凋零的直观感受,意象较直白;“不”字出律。
《还乡(二)》通过“乡音未改”“苍松”更多寄托文化认同的延续性,意象更凝练。
改进建议:
可借鉴“松竹应如故”等做法,引入静态意象(如老屋、古井)与动态意象(如炊烟、犬吠)交织,增强画面层次。
第二组:《游竹海》系列
意象对比:
意象共性:
均以“翠绿森森”“云径窄”突出竹海的密郁与清凉,通过“坐轿”“缆车”与“步履”的对比,隐喻体力与心境的差异。
末句“不及青春步履康”强调活力,与“赢躯乏”形成今昔对照。
差异分析:
《游竹海(一)》“千枝万叶舞风凉”侧重微观动态,笔触细腻;“上”字重。
《游竹海(二)》“千峰万壑纳清凉”转向宏观视角,气象开阔。
改进建议:
可融入“青鞋布袜苍苔路”等细节意象,强化人与自然的互动感。
第三组:《八月秋》系列
意象对比:
意象共性:
均以“兰”“月”“风露”构建清幽意境,通过“幽香”“清辉”调动多感官体验,但《八月秋(二)》“绮户”“小楼”更具空间纵深感。
末句从“写早秋”到“入金秋”,时序推移中深化情感。
差异分析:
《八月秋(一)》“美梦连篇”偏重个体感受;
《八月秋(二)》“一帘幽梦”更具古典韵味,意象组合更符合“立象尽意”原则。
改进建议:
参考“玉笥峰,金牛步”的典故化用,可增加秋收相关的农耕意象(如稻穗、霜镰),丰富秋的主题。
总结
三组七绝均通过对比性意象(老/幼、今/昔、动/静)深化主题,但在意象密度与文化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建议:
意象链:纵向串联“归乡-游历-秋思”的情感脉络;
陌生化:如用“青蒿地”替代“草木森森”,增强独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