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接受拼尽全力的颗粒无收:也论做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
作者:王微波
每年六月以后的大学生毕业季,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近二十载初入社会便遭遇“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近日网传有一个名叫小娟的武汉女大学生,在毕业12年后被发现在母校附近捡垃圾。她曾是武汉某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却因求职受挫和心理压力,选择离家流浪,成为一名流浪者。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教育压力和年轻人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
事发2007年6月,经过是这样的。刚从武汉某重点大学毕业的小娟回到湖北省十堰市的老家。短暂停留后,她告诉父母要去武汉找工作。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长达12年的杳无音信。当年冬天,小娟在武汉求职屡屡受挫。性格内向的她缺乏社会经验,高学历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在一次不幸中丢失身份证和钱包后,她因无颜面对父母的期望,毅然决定断绝与家人的联系,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活。得知女儿失联后,小娟的父母陷入极度焦虑。他们变卖了十堰唯一的房产,带着积蓄开始了漫长的寻女之路。12年间,他们以武汉为中心,辗转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发放了数十万份寻人启事。为了省钱,他们经常睡在桥洞下,吃着简单的馒头。日复一日的奔波让他们身心俱疲,头发日渐花白。寻找无果的绝望中,他们甚至一度以为女儿已经不在人世。转机出现在2019年7月。武汉市洪山区的民警徐亚堂在巡逻时,发现一名衣衫褴褛的女子正在翻捡垃圾,并攀爬窗户进入一栋待拆迁的废弃居民楼。经过身份核查,这名流浪者竟是失踪12年的小娟。她坦言这些年一直靠捡废品维生,刻意躲避父母的寻找。
小娟的故事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最尖锐的精神困境。一个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最终选择在母校附近拾荒十二年,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人生轨迹,恰如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寓言。当我们哀叹"高学历反成负担"时,是否思考过:真正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在文凭与生存的夹缝中,我们丢失了什么更珍贵的东西?
小娟的悲剧始于"必须出人头地"的单一价值枷锁。这种将人生价值与外在成就简单挂钩的思维模式,实则是文化异化的典型表现。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对前来拜访的亚历山大大帝说:"请你让开些,别挡住我的阳光。"这种超越物质束缚的精神自由,恰恰是现代教育中严重缺失的一课。我们常说,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文化劳动者首先应当是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而非社会评价体系的囚徒。小娟的拾荒选择看似极端,实则是对异化价值观的绝望反抗——她宁愿在物质上彻底"跌落",也不愿在精神上继续被绑架。
当代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知道分子",却少有真正的文化劳动者。前者拥有知识技能却缺乏生命智慧,后者则将文化内化为应对生活的精神资源。法国思想家福柯曾指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顺从的公民,而是造就能够改变自身的存在。"小娟的困境在于,她掌握了专业知识,却未被教会如何建构抗挫折的心灵架构。当求职受挫、证件丢失这些常见的人生坎坷来临时,她的精神世界便轰然倒塌。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教育必须包含生存智慧的传授,让知识成为生活的工具而非枷锁。
小娟父母"卖房寻女"的执着令人动容,但他们对"成功"的狭隘定义同样是悲剧的推手。中国式家长往往将子女视为自我价值的延续,这种情感绑架造就了多少外表光鲜、内心破碎的"优秀孩子"?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健康的文化传承应当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允许平凡,接纳失败。小娟最终选择在母校附近流浪,或许正是潜意识里对纯粹学术殿堂的依恋——那里本应是思想自由翱翔的地方,却成了她无法企及的精神彼岸。
重建文化劳动者的精神家园,需要三重觉醒:其一,破除"学历=成功"的迷思,认识到真正的文化体现在对生活的理解与驾驭能力上;其二,建立弹性价值体系,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保有"普通生活"的勇气;其三,培养"完整人格",使知识技能与心理素质同步发展。古代中国文人既能"朝为田舍郎",也能"暮登天子堂"的豁达,正是这种文化自觉的体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普通人啊,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普通的事情。"这种对平凡的接纳,恰是抵御现代性焦虑的精神抗体。
小娟十二年的拾荒生涯,无意间完成了一场存在主义实践——她用最极端的方式剥离了社会面具,直面生存本身。这种"自我放逐"虽不值得效仿,却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当我们谈论"有文化的劳动者"时,究竟在谈论什么?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个捡垃圾的女大学生身上——文化最终要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尊严。正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才是文化赋予劳动者的真正力量。
站在母校围墙外捡垃圾的小娟,与坐在教室里的大学生形成了残酷而深刻的对照。这个画面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它不该是制造焦虑的工厂,而应是培育精神力量的沃土;不该提供标准答案,而应培养提出问题的勇气;不该承诺虚幻的成功,而应传授应对失败的智慧。唯有如此,文化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劳动者前行道路的火炬,而非压在肩头的重担。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句秦腔戏词来结束本文,“世人都想把官坐,谁是牵马坠蹬人!”人们呀,你就别再老想着做官,也应该甘愿做个牵马坠蹬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