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看人道天道
作者/刘斌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文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而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这里的“有”指的是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万物:如山川、河流、太阳、星宿、生命)都可以从感知的“有”中显现。
“无”则是指超现实世界的大道本原。“无”并非虚无,而是指看不见大道的无形状态,混沌未分却蕴含万物本源和能力,无形无名却真实存在。
“无”作为最原始、最根本的层面,为万物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有”则是在“无”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
有限vs永恒
在具体的生活中不能只依赖实体的“有”,更需关注潜在的大道“无”),人类若只追逐“有”(如功名利禄、金银财宝、资源掠夺),终将招致灾难。
因为所有的“有”都是暂时的,所有有形质的东西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人只有谦卑下来,追求永恒的大道,才能给看不见的大道接上轨。
感悟天道
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大道就以永恒的生命回报他们。
大道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大道已经给他们显明。 自从造天地以来,大道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因为诸天述说大道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他的声音通遍天下,它的言语传到地极。
人得救在于这盼望。然而,看得见的盼望,就不是盼望了;谁会盼望自己所看得见的呢?
所以人应当注重的不是看得见的,而是看不见的;因为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