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春秋铭国耻 金瓯总固警长明《名家在线诗·词·散文》——听雨斋诗社纪念抗战胜利80年【2678期】
听雨斋诗社——
最美流年诗伴行
八十春秋铭国耻 金瓯总固警长明《名家在线诗·词·散文》——听雨斋诗社纪念抗战胜利80年【2678期】
本期上榜诗人:
王春英/蒲公英/杨 志
湖光山色/沙漠飞豹/周庆玉
吕振东/张 才/李凤楼/侯新华
七律,《柏坡情牵》文/王春英
(石家庄)
太行深处柏葱茏,曾照油灯映晓虹。
土屋筹谋安社稷,烽烟散尽忆精忠。
一湾滹沱萦新梦,千载精神励后躬。
此境长留丹愫恋,清风伴我话征鸿。
八一五日寇投降日
蒲公英(黑龙江)
血海成仇咬碎牙,倭蹄践踏我中华。
三光似虎军民愤,四野如狼父老嗟。
雁鹊无欢知痛苦,山河有恨忍伤疤。
千年力嘱滔天罪,警惕亡魂正冒芽。
满江红 震慑倭奴
杨志 东阳镇
怒视东洋,曾记否、烽烟狂虐。卢沟月,碎于铁蹄,南京血沃。八载同仇驱丑虏,千秋浩气存锋锷。岂容它、再犯我山河,施奸恶。
今有甲,如鳞列;利火剑,能穿岳。看银鹰巡海,巨舰镇波。惹敢痴心萌忘想,定叫贼寇成灰末。振国威、万里筑金汤,谁能撼!
抗日胜利日
杨志 东阳镇
卢沟冷月狼烟骤,血染中原草木腥。
淞沪炮摧江海沸,台庄刀卷寇酋惊。
千城箭镞凝仇重,万壑中骸化碧青。
八十春秋铭国耻,金瓯永固警长鸣。
二
卢沟烽火照尘寰,贼寇侵凌社稷残。
将士挥刀驱虎豹,黎民持戟卫家山。
八年苦战山河复,万里同仇日月还。
沁园春 日寇投降
杨志 东阳镇
犯夏多年,血雨腥风,寇焰肆狂。看卢沟月暗,山河破碎;南京骨垒,日月无光。壮士挥戈,军民浴血,誓把豺狼逐海疆。凭肝胆、守狐城绝地,气贯穹苍。
今朝捷报飞扬。正万里晴空利剑装。喜芷江受降,倭奴俯首;神州举盏,黎庶欢祥。重整山河,再书新史,莫忘烽烟旧创伤。从头越、待复兴伟业,再铸辉煌。
沁园春 振兴中华
杨志 东阳镇
华夏泱泱,千年文脉,万里金疆。忆烽烟往昔,山河破碎;英雄辈出,血染戎装。前赴身躯,后承薪火,终换神州沐暖阳。须铬记、这百年征程,莫负苍桑。
今朝重任肩扛。引无数儿女气轩昂。看航天探宇,星槎逐梦;深海潜渊,尽显锋芒。产业革新,民生共济,聚力同心向远方。从头越、守初心使命,再谱华章。
今日欣瞻华夏盛,丰碑永立颂英贤。
词林正韵:
——【调啸词】·抗战
文/湖光山色(中国航天)
抵抗。
抵抗。
中国军民算帐。
日本鬼子豺狼。
小国倭寇太狂。
狂太。
狂太。
胜利歌声豪迈。
(依:王建体)
注:【调啸词】是我们美丽的国家自古代中国开朝后,从隋朝、唐朝、开始填词发展到词牌运用最盛行的宋朝后,而延继下来上千种词牌中的一种词牌名。
七律·抗战胜利暨日本投降纪念日感怀
文/沙漠飞豹(甘肃金昌)
卢沟晓月忆烽烟,浴血山河十四年。
赤县同仇驱倭寇,丹心共志力量添。
丰碑永铸英雄骨,青史长铭烈士篇。
今日笙歌须记取,居安莫忘警钟传。
2025.8.15.
纪念:日本投降八十周年
文/周庆玉 南京
东瀛战败降书递,八跌回眸恨未平。
血染金陵哀鬼泣,烟笼华夏怒朝生。
降幡落日终伏罪,砺剑枕戋须警鸣。
莫道妖风今又起,长缨在手缚狰狞。
2025.8.15日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
文/吕振东
抗日火烧桥
序
桥址在汤原县永发乡双发村南约五六里处。 三十年代一张姓农民不堪日本占领军暴行, 率乡民在此伏击日本清乡小分队, 一场战斗之后, 毁家烧桥, 入山投奔抗日队伍。此后虽几建新桥,却仍以"火烧桥"称之。
毁家抗日火烧桥,壮士当年恨未消。
牛马生涯悲故国,虎狼境遇苦监牢。
蒙羞垂首茅檐矮,举戟擎旗日月高。
车过新桥说旧事,张郎豪气仰冲霄。
抗联马骨
序
忆昔去鹤立北林场造林、挖出一具马骨,人告之是抗联战马遗骸,诗以追记
马骨斑斑话旧踪,当年抗日血如虹。
风寒无奈吹空腹,饥渴难挨挺铁胸。
弹尽粮绝犹转战,人伤马死亦争锋。
青山草野埋忠烈,阁上凌煙少问名!
诗钟
文/张才
题目:“袁世凯·蚊子”分咏格
豸小声寒当问刑。头厐窃国久留银。
铭记八.一五
文/李凤楼
烽火硝烟八秩秋,山河见证创痕留。
卢沟弹洞惊残梦,淞沪刀光映冷眸。
无数英魂倾碧血,万千壮士护金瓯。
今逢此日心潮涌,始鉴长呜岁月悠。
2025于哈尔滨市
愤 诉 日 寇 侵 略中 国 犯 下 的 滔 天 罪 行.怒 写 诗 文 三首
诗文/侯新华
(一)南京大屠杀
数十万人屠戮空,
长平惨祸略相同。
断头滚地留残泪,
怒气冲天贯白虹。
王谢庭闱凝碧血,
中山陵木咽腥风。
死何足惧仇须报,
射日争先振羿弓。
(二)鬼子进村庄
鸡飞狗叫山村乱,
叭咯呀噜狂吠寒。
仓里谷菽强盗抢,
堂中姑嫂恶狼缠。
锄挥兽遁叔叔愤,
枪响血流婶婶瘫。
一片乌烟茅舍毁,
满腔怒火子孙燃。
(三)老村被日焚
烈焰腾空卷朔风,
盈盈一水限溪东。
全消栋宇云沉黑,
未朽仓厢粟坠红。
满目疮痍悲哀景,
更无好梦解周公。
嗟余白首归何处,
哭丧唯见老妪翁。
(注:此诗文作者于2006年8月在荆门市委党史办参与当年进行的"抗战课题研究",在此期间,本诗文作者多次采访当地乡亲和在省市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方得此相关诗作之资材。)
(2025.8.14湖北荆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