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光明使者》
唐增虎(山东)
暮色漫过齐国故都的城墙时,临淄供电部的值班室总亮着一盏长明灯。窗外,晏婴路的槐花落了又开,恍惚间竟与四十多年前那盏马灯的光晕重叠——1980年重组的地方农电局里,一群年轻人攥着三十一元一角一分的工资袋,在煤油灯下一遍遍描摹线路图,袖口磨出的毛边沾着机油,倒比桌上的咸菜更有嚼头。
那时的电工是群"特殊的要饭人"。深蓝工装洗得发白,裤脚总沾着泥,登杆用的脚扣磨出光亮的包浆。清晨五点,他们扛着木梯走出家属院,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像串在电缆上的瓷瓶。挖杆坑要靠洋镐与箩筐,寒冬腊月刨冻土,汗珠砸在地上成了冰碴;盛夏正午架线,胶鞋烫得能烙饼,脊梁上的盐霜能刮下半碗。有老师傅记得,1983年为齐鲁石化架设专线,三十人在野外住了整月,帐篷漏雨就裹着塑料布睡,醒来时头发都结着霜。"有女不嫁送电郎"的俗语,是贴在他们脊梁上的标签,却挡不住他们在雷雨夜蹬着自行车,深一脚浅一脚往抢修点赶。
转折藏在新世纪的晨光里。当第一台液压挖坑机驶进辛店镇,老电工们围着这个"铁家伙"转了三圈,看它突突几下就钻出丈深的坑,眼里的惊奇混着些微失落。后来,无人机带着红外相机掠过麦田,智能巡检系统在屏幕上跳动着数据流,报修电话接入"网上国网"平台的瞬间,故障点便在地图上闪烁。那个曾被嘲讽为"电老师"的群体,如今胸前挂着智能巡检仪,手机里存着四百零四个村庄的台区图,说出"只要你一个电话,其它事我来解决"时,语气里是沉甸甸的底气。
去年雪灾,三十米高的铁塔上结着冰棱,年轻技术员小张系着安全绳往上爬,冰碴子钻进衣领,冻得牙关打颤。他想起师父说的,1990年那场雪,老电工们是系着草绳上杆的。如今保温毯裹着抢修工具,无人机实时传回线路状况,可顶风冒雪的劲儿,和当年并无二致。当齐鲁石化的生产线重新轰鸣,当偏远山村的光伏板在雪后闪着光,值班室的热汤总温着,等巡线人回来。
四十多年倏忽而过,十一届班子接力画出的线路图,早已织成覆盖城乡的电网。那些在煤油灯下算账的夜晚,那些扛着梯子走过的田埂,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都成了刻在故都大地上的年轮。如今走进供电部的大院,宣传栏里老照片上的青涩脸庞,正对着新一代员工的笑脸——他们操作着智能运维系统,也听老师傅讲"省一个螺丝帽"的故事。
暮色中的电网愈发清晰,像齐都大地上跳动的血脉。从三十一元一角一分的工资单,到无人机掠过的光伏矩阵;从"电老虎"的绰号,到"光明使者"的赞誉,变的是工具与称谓,不变的是扛在肩上的灯火。当千家万户的窗亮起,那光里有老电工磨秃的脚扣,有年轻人操作键盘的指尖,更有齐国故都从未熄灭的薪火——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人捧着光明,向着更远的地方走去。
作者简介
唐增虎,1958年生,汉族,大学本科,山东泰安人,国网山东电力淄博供电公司退休,工程师,技师,用电专家,电工培训中心校长。自小爱好散文诗歌,多年来在报刊发表近三百篇。系临淄区和淄博市诗协会员;临淄区作协会员,青州市诗协会员,淄博散文学会监事长,淄博哲学学会理事,山东收藏家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诗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半月刊特约作家;官方艺术国礼鉴定顾问;中国诗人作家网会员,红柳诗社名誉社长,世界诗歌联盟创作集团总裁。
被誉为:新时代人民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名家。
荣获:《新绪杯》金奖,签约诗人和特约作家;
青年文学杂志社优秀作家;
《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等。
笔名:虎乐为善(博客微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