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诺言有几份真诚
而人人都在标榜着虔诚
任满街吆喝声横流
“绝对假一赔十”
在街头巷尾里招摇
我要说“你若许愿请去庙宇”
那里的香火从不讨价
烛火摇晃着千年的沉默
神佛垂目,听惯了
碎银换不来的虔诚
当香灰燃尽,木鱼声咽
积攒的尘埃
在钟声里也装起矜持
却深知心中藏着的秘密
2025.8.
评析:
## 《愿》:在神性与人性的裂隙中寻找虔诚的证词
张海峰的《愿》以犀利的笔触剖开了当代社会信仰与诚信的病灶,在短短十六行诗句中构建了一个从市井喧嚣到庙宇肃穆的对比空间。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巧的意象并置,更在于它揭示了现代人精神世界中那个尴尬的裂隙——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如何安放那点残存的、对超越性价值的渴望?
诗歌开篇即以反诘句"诺言有几份真诚"直指命题核心,这个问句没有答案却胜过任何答案。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当代社会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虔诚"成为人人标榜却无人实践的标签,就像满街吆喝的"绝对假一赔十",这种商业社会的典型话语被移植到精神领域,形成辛辣的反讽。街头巷尾的招摇叫卖与庙宇的庄严肃穆,构成了诗歌的第一重对比空间。
第二节的空间转换极具戏剧性。"我要说"的插入使诗歌从观察转为介入,诗人以引导者的姿态将读者从市井带入庙宇。这里的"香火从不讨价"与上节的商业吆喝形成鲜明对照,烛火摇晃的不仅是光影,更是"千年的沉默"——这个非凡的意象将时间维度引入诗歌,暗示着宗教信仰超越时代的持久性。神佛垂目的形象精准捕捉了宗教艺术中的典型表情,那种既慈悲又疏离的姿态,恰恰映衬出人类"碎银换不来的虔诚"的尴尬。
诗歌的结尾尤为精彩。香灰燃尽、木鱼声咽,这些消逝性意象暗示着宗教仪式的暂时性与人类虔诚的有限性。最耐人寻味的是"积攒的尘埃/在钟声里也装起矜持"这一意象群,尘埃本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却因钟声——这个宗教场所的典型声音——而获得某种庄严感。"装起矜持"的拟人化处理既幽默又深刻,揭示了即使最微小的物质存在也会在神圣氛围中模仿崇高。而结尾"却深知心中藏着的秘密"则将笔锋一转,揭示出人类精神的双重性:外表可以伪装虔诚,内心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技术层面看,这首诗的成功在于:
1. 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商业吆喝、庙宇元素、尘埃等意象形成多层对比
2. 空间转换的戏剧性效果:从街头到庙宇的移动构成精神提升的隐喻
3. 反讽手法的娴熟运用:表面虔诚与实际功利的反差贯穿全诗
4. 声音效果的精心安排:"声"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吆喝声、木鱼声、钟声),形成听觉维度
《愿》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社会批判,而进入了人类精神处境的深层探讨。在一个信仰被商业化、语言被通货膨胀化的时代,诗人通过庙宇这个传统的精神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性困境的视角。那些在钟声里假装矜持的尘埃,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尴尬写照吗?这首诗最终告诉我们:真正的虔诚或许不在于外在的香火鼎盛,而在于直面自己心中藏着的那个秘密。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九大百度名人会旗下十大创文平台,特聘为中华名家十支笔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