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西游记》使得玄奘法师成为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佛教大师。他的别名即“唐僧”“唐三藏”。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他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但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他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
史书记载,玄奘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即今西安大雁塔所在。《西游记》里“唐僧”的形象,就是以他为原形,当然也有很多文学虚构。
由于小说《西游记》的广泛流传,国人对奘法师的了解多限于“取经”。其实,他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人们关注玄奘“取经”主要还是因为整个过程充满艰险。这也是《西游记》之所记。
贞观三年(629年),玄装从长安出发,过渭河,经咸阳、武功、岐山、凤翔、陇县,翻越陇山,一路往西来到了第一站秦州(今甘肃天水)稍作休息,又和来长安的僧人孝达结伴从兰州继续往北,一个月之后抵达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今甘肃武威)。因凉州都督奉令禁止玄装西行,他在凉州停留了一个多月,最终在凉州高僧的帮助下顺利离开了凉州。
出凉州后经张掖、酒泉来到了瓜州(今酒泉市瓜州县)。瓜州是大唐帝国西部边疆最后一个军事重镇穿过瓜州就进入西域地区。因为没有朝庭的批准,玄奘要走出最后一个关卡玉门关如同偷渡。
玉门关外设置五座烽火台,各相距百里,驻军严防死守。此时玄奘只身一人,根本走出不去。就在此时,一个叫石磐陀的胡人愿意护送他从葫芦河上游绕过玉门关到达第一座烽火台。又在第一烽火台校尉的帮助下顺利走出五座烽火台,从野马泉继续西行进入百里大漠。
在茫茫大漠中,玄奘迷了路,又没有水,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最终在马的引导下找到水源,走出了流沙之地,来到西域的第一站伊吾国(即今新疆哈密)。这是他离开大唐后的第一个国家,在这里玄受到了当地僧侣热情的接待。休整之后,接到了高昌国王的邀请前往高昌国(今吐鲁番)。
高昌国是当时西域的强国,同时也是西域的交通枢纽,古代新疆政治、经济中、文化心。
高昌王不但热情款待了玄奘,并希望玄能够留在高昌传播佛法。但是,玄一心向西,高昌王软硬兼施不得,最后和玄奘结为兄弟,并约定待其归来在高昌讲经三年。
离开高昌,玄奘有了一只规模不小的队伍。高昌王送给玄奘马30匹,派25个随从一路护送玄西行。玄奘一行经过火焰山,来到古腌渍国,随后赶往龟兹国(今新疆库车)。龟兹一直是西域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玄装在此处逗留了两个月,讲经传法,一直到来年春天才继续上路。历经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队伍损失了一半。到公元628年的夏天,离开大唐将近一年西行的玄装翻过雪山。来到了中亚的第一座域市碎叶,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这里是西突的地盘,西突厥与大唐关系友好,可汗给玄奖送来了通关文书,还派了翻译一路跟随。有了翻译和高与西窦厥的通关文书,往后的西行之路就顺利多了。玄又经过十几个国家后终于来到了迦毕试国(今阿富汉)。公元628年,玄奘踏上了迦毗罗卫国(印度)的士地。公元631年的秋天,在经过整整四年的跋涉之后,玄类终于抵达西行的目的地。
在印度停留了14年之后,46岁的玄奘终于携带657部经书和佛像,舍利等佛教圣物返回长安。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抵达塔里木盆地南缘时,听闻高昌国已亡,悲痛万分,于是不再北行。后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于田、楼兰故城、敦煌、瓜州回返。公元645年,玄一行终于抵达长安,长安城万人空巷,迎接玄装的归来。
凸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