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忠贵》中掷地有声地写下“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恰似一柄穿越千年的利剑,剖开了无数成败兴衰的内核。这九字箴言,道尽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当品德与职位、权力、责任严重失衡,祸患便如影随形,其结局往往惨烈而无可挽回。
何为“德”?它不是空洞的道德标签,而是根植于心的正直、敢于担当的勇气、谦和自省的态度,是“己欲立而立人”的共情,更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责任。何为“任”?它是职位赋予的权力分量,是岗位承载的使命重量,是众人寄托的期望厚度。德与任,本质是“载重量”与“负荷”的平衡。德厚则能载物,任重则需德深;若德薄而任重,便如薄冰承重,碎裂只在旦夕。
历史早已写满教训。春秋智伯,凭借智氏势力执掌晋国,才华横溢却德行匮乏——狂妄到视盟友为鱼肉,贪婪到强索韩、魏、赵之地。他的才能非但未成为助力,反而因德之短视(傲慢与自私)化作自毁的利器,终在“三家分晋”中落得身死族灭。而蜀汉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权倾朝野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廉自守,知人善任,其德与权位相映生辉,不仅让蜀汉在乱世中存续,更赢得千古敬仰。一败一成,正是“德称其任则兴,德不配位则亡”的铁证。
于个人,德不配位是欲望对理性的吞噬。有人凭机遇登高位,却因心中无敬畏,将权力当私器,最终在欲望泥潭中沉沦。那些反腐风暴中倒下的官员,并非无才,只因品德防线崩塌,让才干成了敛财的工具,终致身败名裂,印证了“其祸必酷”的古训。而范仲淹无论居庙堂或处江湖,皆以“先忧后乐”自勉,德足以配位,故能青史留名——这便是“德为才之帅”的真谛。
于组织,德不配位是侵蚀根基的蚁穴。企业若只看业绩,让品行不端者掌权,必会人心涣散、贤才离去,终致文化溃烂;团队若让推诿者居要职,则会滋生怠惰,瓦解斗志。王符曾警示“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宄兴”,考核不仅要考才绩,更要考德操。唯有德才兼备、德在才先者居其位,组织方能如大树扎根,根深叶茂。
千年后的今天,《潜夫论·忠贵》里的“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仍在敲响警钟:修德是立身的根本,无论身处何位。为官者当修“公仆之德”,以民为本,廉洁奉公;经商者当修“诚信之德”,坚守契约,取之有道;为师者当修“仁爱之德”,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唯有品德根基足够深厚,能承载职责之重;心性光芒足够明亮,能驾驭权力之锋,人生之船方能避开暗礁,驶向远方。德是无形的基石,基石牢固,可建万丈高楼;基石虚浮,纵是琼楼玉宇,也终将倾颓为废墟。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