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之肌理:抒情散文如何让文字浸满生活的温度
作者:高金秀

抒情散文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以“情”为骨,以“景、物、人”为血肉,用贴切的比喻做肌理,让精美语句自然生长在情感的褶皱里。尤其是高金秀式的抒情与叙述,从不靠辞藻堆砌,而是在沉静的叙述中藏住汹涌的情感——人物形象是“情的锚点”,比喻是“情的显影”,语句是“情的呼吸”,最终让所有文字都浸着生活的温度。
一、核心要素:让“情”扎根于具体的“景、物、人”
抒情散文的要素从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围绕“情感真实性”搭建的坐标系:
- 情是核心:所有景、物、人都是情感的“容器”,哪怕是哲思,也必须从具体的情感体验中生长(如高金秀写“离别”,从不空谈“思念”,而是写“母亲缝补的衣角还留着针脚的温度”)。
- 景是情的镜像:景的选择必须与情感同频——喜时,风是“带着花香的手”;悲时,雨是“没忍住的泪”,景的形态即情感的形态。
- 物是情的信物:能抒情的“物”,一定带着私人化记忆(如旧钢笔的划痕、褪色的围巾),它的磨损、变形都是情感的“年轮”。
- 人是情的触点:抒情散文的人物,不必有完整生平,只需一个与“我”相关的瞬间(如祖父递糖时颤抖的手、友人转身时被风掀起的衣角),这个瞬间就是情感的“引爆点”。
二、人物形象:用“细节瞬间”替代“完整塑造”
抒情散文的人物,是“情感的棱镜”——通过一个动作、一句碎语、一处习惯,折射出“我”与他的情感联结。高金秀写人物,总在“静”中藏“动”,让人物在具体场景里自然“显影”:
比如写“祖母的坚韧”,她不会写“祖母一生勤劳”,而是聚焦一个清晨:
“祖母总在天刚泛白时去井边挑水。井绳磨得发亮,缠在她手腕上,像道永远解不开的藤。她弯腰提桶时,后颈的皱纹会挤成三道沟,汗珠顺着沟往下淌,滴在井台的青苔上,洇出个小绿点。有次我帮她扶桶,发现她掌心的茧比桶底的铁环还硬——原来坚韧从不是挺胸抬头的模样,是弯腰时,也能把日子挑得稳稳的。”
这里的“发亮的井绳”“后颈的皱纹”“比铁环硬的茧”,都是“细节瞬间”。人物没有完整故事,却因这些与“我”相关的触摸(扶桶时的发现),成了“坚韧”的具象化符号,情感(敬佩与心疼)也顺着这些细节渗出来。
关键:写人物时,多问“我在那一刻看见了什么、摸到了什么”,少问“他是个怎样的人”。人物的“特质”,永远藏在与“我”的互动细节里。

【作者简介】高金秀,女,大专,小学一教师,爱好广泛,书法,书画,跳舞,唱歌,写作,发表论文三四十篇一等奖,在教学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书法,书画,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中去。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