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诗韵里的山河交响——品王安全《岱宗吟》的文化担当与时代情怀
编者按:
《岱宗吟》是王安全先生浸淫泰山数十载,以诗词为媒写就的文化长卷。作为深耕本土的文化践行者,先生兼具新闻人的敏锐与诗人的热忱:以“百回登岱”的坚守,遍历泰山晨昏四季、峰峦溪谷;凭传统文学的功底,熔铸七律之雄浑、五律之工稳、绝句之灵秀、词赋之婉转,将泰山的自然风骨、人文脉络与时代脉动,凝萃为156首(篇)诗意篇章。
诗中,南天门的巍峨、无字碑的幽思与虎山公园的新貌、国际登山节的欢腾交织,古典意象与当代场景共振;四咏“挑山工”的深情笔墨,更将个体奋斗升华为时代精神图腾。先生承“返虚入浑”之气象,拓“陌生化”表达之新境,让泰山不仅是地理符号,更成为映照历史景深与时代命题的精神镜鉴——从岱庙的文化传承,到石敢当的正气抒怀,从挑山工的坚韧担当,到山水间的人文赋能,处处可见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对时代精神的呼应。
这是一部山水与心灵对话的诗稿,更是传统与现代和鸣的文化样本。当我们翻开书页,聆听岱宗诗韵,实则是在触摸一座山的灵魂,感受一位文化传承者的赤子情怀,见证古老山河在时代浪潮中永恒的精神脉动。
岱宗诗韵里的山河交响——品王安全《岱宗吟》的文化担当与时代情怀
张庆明
在齐鲁大地的文化坐标系中,泰山是永远的精神原点;在当代诗词的创作版图里,王安全的《岱宗吟》则是一次关于泰山的深度解码与诗意重构。这部凝聚作者数十载登岱心血的诗集,以156首(篇)诗词为经纬,编织出泰山的自然风骨、文化脉络与时代脉动,更映照出一位文化传承者的赤子情怀。
一、深耕岱岳:数十载登临的厚积薄发
王安全的创作基因里,嵌着双重身份的滋养:新闻人的敏锐洞察与诗词家的古典修为。作为泰安日报社原总编,他以媒体人的视角凝视泰山,捕捉时代浪潮中泰山的新容新貌;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他以传统文学的功底研磨诗意,让每一次登临都化作平仄间的深情诉说。
翻开目录,七律、五律、绝句、词赋四大板块层层铺展,从“泰山南天门”“泰山日出”的雄浑长调,到“泰山挑山工”“虎山公园”的细腻短章,156个诗题如156扇窗,将泰山的晨昏四季、人文掌故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更令人动容的是“百回登岱”的创作韧性——从青春到稀年,他把泰山走成了生活日常,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深耕,在“诗集乱飞”的当下,堪称“以诗为笺,为泰山立传”的文化壮举。
二、艺术风骨:雄浑气象与新变思维的交融
山东诗词学会会长赵润田以“返虚入浑”概括《岱宗吟》的风格,精准道破其艺术精髓:
雄浑之姿:诗中惯以“日月、高峰、绝项、官阙”等宏大意象构境,如《登岱》“万阶收尽彤云锁,九宇洞开青鸟迎”,以磅礴笔触勾勒南天门的巍峨;《泰山吟》借“乾坤”“鸿蒙”等词,将泰山置于宇宙视野下观照,尽显“五岳独尊”的气象。这种风格传承了杜诗“会当凌绝顶”的豪迈,又融入当代人对自然的敬畏,让泰山的雄浑超越地理维度,成为精神符号。
新变之美:王安全并非墨守古典的创作者。他善用“陌生化”表达突破传统窠臼,如“冰弦捻碎三潭月,玉臂挥开万古声”写听泉,以“捻碎”“挥开”的动态想象,赋予静态景观以灵动诗意;更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景观交织,《泰山斩云剑》《泰山升仙坊》等诗中,虚实相生的笔法让泰山多了几分神秘浪漫,也拓宽了古典诗词的表达边界。
三、时代脉动:传统山水与当下精神的共振
《岱宗吟》最动人的突破,在于让泰山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目录中,“泰山国际登山节”“六一节登岱”“虎山公园”等当代场景频繁出现,甚至专设四首《泰山挑山工》,成为全集中同一题材的“数量之最”——这种创作选择,暗含着作者对“泰山精神当代化”的深刻思考:
劳动者的颂歌:“双肩挑日月,一路向天门。步步筋牵力,阶阶汗滴痕”,以白描手法刻画出挑山工的坚韧,“日月打磨钢铁背,风云滋养迅雷声”更将个体奋斗升华为时代群像,让“挑山工精神”突破文学形象,成为奋斗者的精神图腾。
时代正气的抒发:写泰山石敢当殿“乞君借我敢当剑,削尽尘寰苟苟营”,借文化符号传递反腐决心;题三阳观救苦台“若是此台能救苦,衙斋谁听竹萧萧”,以历史遗迹叩问公仆初心。这些诗句将古典意象与时代命题结合,让泰山不仅是风景,更是映照现实的明镜。
四、文化解码:历史景深与人文温度的交织
泰山之尊,在“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厚重。王安全深谙此道,其诗不止于写景,更致力于挖掘景观背后的文化基因:
人文古迹的精神重释:写孔子庙“为帝之师凭一语,临民斯道重千钧”,提炼先师文化的当代价值;咏碧霞祠“座上元君人敬仰,尊前翁媪目含期”,捕捉民间信仰的温度;赞五贤祠“水声犹把经声度,岚气复将豪气燃”,倡导先贤的济世精神。这些书写,让历史遗迹从“标本”变为“活态传承”的载体。
自然景观的人文赋能:即便是纯粹的山水,也被赋予文化景深。《泰山玉液泉》“千年名药流中取,百岁童颜饮后萌”,将自然灵秀与养生文化结合;《听泉山房》“冰弦捻碎三潭月,玉臂挥开万古声”,以诗画意境重构听觉体验。这种“无景不关人情,无物不涉文化”的创作观,让泰山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文化传承的密码。
五、创作热忱:一位文化传承者的自觉与担当
从作者简介到序言评述,王安全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以诗载道”的自觉:作为泰山文化协会副主席,他以诗词为媒介,串联起泰山的历史、当下与未来;作为资深媒体人,他用新闻人的敏锐捕捉时代脉搏,让传统诗词接上“地气”。这种自觉,既体现在“百回登岱”的坚持中,也流露在“天门长啸千年后,只待吾侪续谪仙”的期许里——他不仅是泰山的歌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岱宗吟》的价值,远超一部个人诗集的意义:它是泰山文化当代传承的生动范本,是传统诗词回应时代命题的成功实践,更是一位文化守护者用生命体验写就的精神史诗。当我们在诗行中触摸泰山的巍峨与温度,感受时代的脉动与回响,更能读懂这份创作背后的深意——唯有将个人热爱与文化担当相融合,才能让古老的山河气韵,在新时代绽放永恒的光芒。
七律·读《岱宗吟》寄怀
岱宗歌罢韵何休,胜景登临笔底收。
好律眼前凝气象,华章云外织烟绸。
峰峦跌宕人文秀,今古交辉浩气浮。
最是挑山扛鼎处,敢将丹魄倚天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