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十年:青年当承薪火,砺志自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告响彻寰宇。当这声宣告穿越八十载春秋,在2025年8月15日再次回响于我们耳畔,历史长河里的波涛骤然澎湃汹涌。当日的胜利,是千千万万忠骨埋于山河的壮烈祭奠;而今日的纪念,则如一面高悬的明镜,映照着我们应当时时擦拭的内心:莫忘国耻,吾辈当自强不息!
回溯历史长河,那场战争给神州大地带来的深重创痛至今触目惊心。一寸山河一寸血,寸寸山河埋忠骨。每寸土地都曾被硝烟染黑,被鲜血浸透,被哀恸浸透。多少无名战壕里的少年兵,多少颠沛流离中早夭的孩童,多少为护佑生命而献身的医者与教师……他们用血肉之躯构筑了民族不倒的脊梁。即便今日,那些刻骨铭心的数字——3500万同胞伤亡,南京城30万冤魂——每一次无声诉说,都在我们灵魂深处激起回响:历史岂容淡忘,伤痕岂容粉饰?
可叹,历史尘埃正试图悄然覆盖曾经的苦难。有人轻佻地调侃那段沉痛往事,有人沉迷于异国文化而模糊了民族记忆的边界,更有人对那段血与火的抗争史表现出令人心寒的陌生。我们青年一代,难道能放任那些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教训如沙粒般在时光中流散?梁启超先生曾警醒:“少年强则国强。”这份“强”,不仅在于体魄与智识,更在于心系家国、以史为鉴的深沉自觉。唯有直面真实的历史,才能让和平之树根深叶茂,让自强之心永不蒙尘。
铭记历史,绝非为延续仇恨的锁链,而是为了铸就今日自强的精神脊梁。那场战争淬炼出的精神,是民族精神宝库中最闪亮的星斗:危难之际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团结力量,身处绝境仍百折不挠、誓不低头的坚韧意志,为民族存续甘愿舍弃小我、慷慨赴死的凛然大义……这些精神,如暗夜中的火炬,足以照亮我们这一代青年前行的征程。
今日之“自强”,其战场已非昔日焦土,而是科技前沿、产业高地、文化原野的无声较量。我们不再以血肉之躯直面钢枪,却需以智慧之锐、创新之勇在“数字战争”中构筑新的长城。当华为青年工程师于芯片封锁中艰难突围,当年轻的航天团队在星辰大海中刻下“嫦娥”、“天问”的壮丽航迹,当无数青年学子在实验室焚膏继晷、在扶贫一线挥洒汗水……我们分明看到,历史烽火锻造的坚韧魂魄,正在崭新的时代熔炉中重铸为“强国一代”的铮铮风骨。抗战英烈们用热血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正热切呼唤着我们以知识、创新与奉献去深耕细作。
青年们,请让历史的回响成为我们血脉中奔涌不息的深沉力量。站在八十载岁月回望的庄严时刻,我们肩上担负的不仅是缅怀,更是开创新篇的使命。战火洗礼过的土地,早已埋下我们挺立生长的根脉;先烈们以身托起的天空,正等待我们以奋斗的翅膀去丈量它的辽远。当樱花再次开满富士山麓时,我们注视的是自己脚下的土地,心中燃烧的是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自强之火。
让我们铭记那血染的箴言:一寸山河一寸血。这山河无恙,是前人用命换来的;这山河锦绣,则需吾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描绘。历史不曾远去,它于我们肩上刻下重任;未来已在召唤,它以奋斗为底色铺开画卷——当青年一代真正挺直脊梁,以清醒的记忆照亮前程,以不息的创造铸就实力,一个民族方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简介
张社强(罡强)笔名:了凡。河南省虞城县信用社职工,文学爱好者。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新时代认证诗人,高级文创师。商丘市作协会员。虞闻天下编辑部编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