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所做
不应忘记的历史
文/边缘村夫 诵/陈世良
八十个秋天在日历上碾出辙痕,
弹壳在土里攥紧生锈的拳头,
每一粒铁锈都在呼喊:
这是血浸过的土地,怎敢遗忘!
纪念馆的白墙映着苍穹,
分明是先辈未写完的信笺,
风掠过檐角时总带着哽咽,
像在追问:谁还在默读那些滚烫的字眼?
展柜里的钢盔仍在绷紧肌肉,
凹陷处盛着整个民族的伤口,
蒲公英的绒毛飘出弹孔的瞬间,
忽然化作千万个奔跑的身影,
在阳光里扬起不屈的头。
导游的旗子刺破云层的刹那,
伞兵般的云团轰然坠地——
那是1943年的雨,1937年的雪,
是战壕里冻成冰棱的呼吸,
在我们仰望时,突然砸进眼眶。
解说词在玻璃上凝结成霜,
“歼敌若干”的数字在颤抖,
而花岗岩下的名单正冲破岩层,
每株新芽都举着带血的姓名,
在参观者的掌纹里,长成参天的森林。
当我们集体低头,后颈的骨节炸响惊雷——
那是未诞生的纪念碑正在锻造钢骨,
以我们的心跳为锤,以我们的目光为火,
要在每个现代人的血脉里,
铸一座永不坍塌的城:
城墙上刻着“铭记”,城门上写着“前行”。
别让手机屏幕的光,淡了历史的底色,
别让短视频的碎片,割碎那些沉重的嘱托。
当你滑动指尖时,请触摸到那段滚烫的过往——
那里有比任何网红更耀眼的星辰,
有比所有热搜更永恒的答案:
为什么我们站立的地方,叫做中国。

作者简介:边缘村夫,本名郭家臣,曾经的政府官员,后来的商海中与文化艺术结缘,做过省级纸媒和主流杂志主编,各种类型作品也频发市、省、全国的各种媒体,也著过书,从事过大型文艺晚会的总策划和总导演。近几年重拾文学创作的信心,先后担任过全球诗社的常务总社长和世界诗歌题图诗社的总社长和现任的惜阴亭诗社的主编。如今在诗歌领域寻找着灵感和快乐,尽情地感受着文学领域内的激情。
陈世良:吉林省农科院退休的科技工作者。1968年下乡的老知青。吉林省朗诵艺术学会会员,凤凰朗诵团团长。喜欢唱歌,喜欢竹笛,喜欢运动,更喜欢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