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乱云飞渡(1985-1990)
---
第十章 暗河惊魂
檀木匣子里的水文图在煤油灯下泛着诡异的蓝光。林月娘的手指沿着暗红色线条游走,最终停在大青山南麓:"矿渣一旦堵住这里..."
河对岸突然传来引擎声。柳青河吹灭油灯的瞬间,看见探照灯扫过水面——是县里新配的军用吉普。
"他们要在三天后炸山。"林月娘把匣子塞进柳青河怀里,腿上的伤口又渗出血来,"我爹临终前说...这下面埋着比矿更..."
话音未落,渔船猛地倾斜。林大虎带着五个民兵跳上船板,手里的土铳还冒着硝烟。
"贱骨头!"他一把揪住林月娘的头发,"赵主任答应给咱家平反,你还敢..."
柳青河纵身入水的刹那,听见重物落水的闷响。月光照在河心泛起的血沫上,像撒了一把碎银子。
---
第十一章 故纸迷踪
县档案馆的霉味呛得人睁不开眼。苏婉秋用回城知青的证件混进来,指尖掠过1965年的矿难卷宗。突然,她的呼吸凝滞了——
事故调查报告的第三页被人整页撕去,但下一页的装订孔里残留着半片纸屑。上面有个模糊的红色指印,和柳青河药箱里那张图纸上的如出一辙。
"当天死亡的七名矿工..."管理员突然在身后开口,"都是你们柳溪镇的。"
苏婉秋转身时碰落了档案盒。散落的照片里,年轻时的赵建国穿着矿工服,胸前别着的正是残月徽章。而背景中倒塌的矿架上,赫然挂着半块染血的罗盘。
窗外响起吉普车的刹车声。苏婉秋把纸屑藏进辫梢,却看见管理员默默推开了后窗。
---
第十二章 坟前血誓
暴雨冲刷着柳父的墓碑。柳青河跪在泥水里,用柴刀撬开坟前松动的石板——父亲临终塞给他的小铁盒还在这里。
生锈的盒盖里躺着半张1965年的《矿山日报》,头条新闻被红笔打了个巨大的叉。旁边泛黄的合影上,七个年轻人站在矿井口,最中间那个戴眼镜的,正是苏婉秋的父亲。
报纸背面用铅笔写着几行小字:"钼矿含量造假...赵建国调包检测样本...七人灭口..."落款日期是矿难前三天。
炸雷劈断老槐树的瞬间,柳青河看清了合影角落里的另一张脸——年轻的林父手里攥着的,正是残月罗盘的另一半。
---
第十三章 陌路相逢
黑市药铺的帘子突然被掀开。满脸煤灰的林月娘踉跄跌进来,怀里紧抱着个湿漉漉的包袱。
"暗河连着古矿道..."她咳出带血的唾沫,"赵建国他们在往水里排..."包袱散开,露出几管泛着荧绿的矿石样本。
柳青河刚要接过,药铺后门传来铁链晃动的声响。林大虎举着土铳堵在门口,枪管上还沾着河里的水藻。
"把东西交出来!"他的眼球布满血丝,"赵主任答应让我顶爹的职..."
林月娘突然笑了。她解开衣领,露出锁骨下新鲜的烙痕——和残月纹一模一样的伤疤:"哥,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爹发明的矿毒检测法..."
枪响的同时,柳青河扑倒了林月娘。样本试管碎裂在地,荧光液体腐蚀得砖石嘶嘶作响。
---
第十四章 断碑密码
公社宣布封山的布告贴满了镇口。苏婉秋借着帮老石匠拓碑的机会,偷偷拓下了古墓里那块断碑的纹路。
宣纸上的阴文在阳光下显现出奇特的线条。老石匠突然夺过拓片,枯手抖得像风中的叶子:"这是...旧矿道的通风图..."
暮色中,柳青河用父亲铁盒里的罗盘对准拓片。当残月纹与图纸上的红点重合时,指针直指大青山北坡——那里立着赵建国新修的"学大寨标兵纪念碑"。
碑文上的日期让苏婉秋浑身发冷:1965年7月15日,正是矿难前一天。
---
第十五章 风满危楼
林月娘高烧不退,伤口流出的血带着诡异的蓝绿色。柳青河冒险去卫生院偷抗生素,却在药柜后发现了更可怕的东西——整箱的钼矿镇静剂,生产日期全部涂改过。
"这不是治病用的..."苏婉秋捏碎药片,嗅到熟悉的苦杏仁味,"矿工吃了会..."
走廊突然传来脚步声。他们躲进停尸间时,冰柜上的登记表显示:最近三个月,柳溪镇猝死的青壮年数量是往年三倍。
月光透过铁窗,照在柳青河翻开的登记簿上。所有死者的家属签字栏,都按着残月形的指纹。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